UID15657
注册时间2006-11-18
最后登录2018-1-18
威望0 点
好评度0 点
金钱271439 金币

少尉

|
发表于 2013-7-8 09: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福建泉州来自: 福建泉州
我们常常可以在身边或是电影、电视剧中看到,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患了绝症,如果意志消沉、自暴自弃,那么他很快就会病入膏肓;但是如果这个人因家人和医生的善意隐瞒,并不知道自己患了绝症,他平静良好的精神状态反而会促进身体状态的改善;或者是一个人知道自己生了病,但是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他(她)的病甚至会奇迹般地痊愈。所以有很多时候,身体上的疾病也需要心理治疗来医治。
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师说,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有长期不愈的慢性疾病,医院怎么治都没有效果,而通过心理干预和调节却有极为显著的疗效。比如有个人患神经性胸闷长期不愈,跑了很多医院也找不到致病原因。后来通过心理咨询才发现她对单位领导不满:“心里憋着一口气”。是这口气造成了她的神经性胸闷。还有一个人长期头疼,非常严重。通过咨询我发现他是一个基层领导,在工作中下面的人不听他的,上面的领导又对他提要求,他觉得自己和别人相处太困难,有些人让他“头疼”。
某家大型医院的调查显示:在内科病人中,有将近40%的患者实际上是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问题,这些人中有些人根本没有躯体疾病;有些虽然的确患有躯体疾病,但是躯体上的疾病也是消极情绪引起的所谓“心身疾病”。如果情绪问题解决了,这些疾病很容易就能治愈甚至可以不药而愈。所谓顽固的慢性疾病患者群中,这个比例还会更大。
另据一项研究发现,同样是抑郁症,中国人多数呈现为躯体症状,如失眠、胃痛、头痛、腹泻等躯体上的不适;而美国人则多表现为与存在有关的忧患意识,如觉得活着没有价值、失去人生的意义感等。
心理咨询专家说,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心理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积极和消极情绪。他们如果有心理问题,会比较愿意直接找心理医生说:“我情绪不好”。中国人则不然,我们更愿意接受正面积极的情绪,但较少接受和表达消极情绪。很多时候,中国人会把不良的、消极的情绪转变为躯体的不适。相比西方人,中国人更倾向于以躯体上的不适来表达自己。
中国人之所以躯体化表达比西方更普遍,实际上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人一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凡事“和为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种思想和文化并没有问题,但是不同的人的理解不同,落实到行为规范上会有扭曲和变形,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就变了味儿,成了压抑人们情绪表达的桎梏。
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敢对统治阶层表达不满情绪,如果有人敢于批评(土)皇帝和其他统治者,便会被结罪论处。统治阶级压抑民众不满情绪的典型方式是“文字狱”。按现代词句分类是"危险人物",包括jf定为的精神病人、上访者、(征地拆迁)钉子户等等人员。就有了一本书《中国历史十大冤案》一本书。后来就演化为人们不能表达对“尊长者”的不满,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孩子没有权利表达对父母的不满,妻子不能表达对丈夫的不满,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不孝不贤、不守妇道。总之,如果一个人表达自己对别人的不满,在人们心目中他就是一个不良、不善的人。
多数人自幼年起就被教导忽略或抑制自己的感觉和感受,而偏向于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以至于不管我们在社会上的学历、地位或成就如何,在情感上都显得不太成熟。受此影响和决定,我们总是用“善良”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压抑自己的各种“不良情绪”,使自己成为人们心中的“好人”。换句话说,对中国“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的畸形理解,培养了一大批畸形的“好人”,这些人性格软弱,人格欠缺,不敢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他(她)们对人际关系很看重,但是又不懂得人际相处之道和情绪管理之法。于是他(她)们就采取一种简单化的人际交往方式,就是尽己所能对别人好,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总是委曲求全。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做一个善良的好人。我们的文化、传统也会鼓励和支持人们这样做,认为这就是善良的人。这也就是女性当中传统的“贤妻良母”和男性中的“好男人”
。
无论是保持身体的健康还是心理的健康,心理咨询都是彻底疗愈的最好选择。所谓“心宽体胖(pan)”,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和保障。有一颗随时、随遇、随性、随缘、随喜的心,生命愈来愈有活力,我们就能更快乐地生活和享受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