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0948
注册时间2006-8-8
最后登录2016-12-8
威望26 点
好评度24 点
金钱1345682 金币

版主 艺,心也!
  
|
楼主 |
发表于 2012-5-23 11: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福建龙岩来自: 福建龙岩
水东桥的历史及其科学价值 戴念祖
水东桥,又名“济川桥”。《古今图书集成》载:“济川桥,在丽春门外,俗称水东桥。”①它建于何年?几经修建?遭遇何难?有两本书值得一读:一为《永乐大典》汀字卷;一为《长汀县志》。《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年间(公园1403-1424年),它详细的记载了水东桥在明以前的历史;《长汀县志》(民国廿九年修纂)集《汀州府志》和前代《长汀县志》的内容,故此对明代及其之后的水东桥史记述颇详。
《永乐大典》就水东桥写道:
“长汀县济川桥,在长汀县东济川门外,旧以木为之,架二楼其上,列肆两旁,日夕阛阓(音huan hui,原指城墙和城门,在此通指城市),俗号水东桥。郡守陈公轩有诗云:‘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烟锁济川桥。’庆元间(公园1195-1200年),郡守赵公伯桧,捐见钱百五十万,垒石为四矼(gang,即石桥),架舆梁以济。后石矼倾损,,郡人以列肆障蔽非便,请于郡。淳祐间(公园1241-1252年)郡守卢公同父,助俸募禄,撤而新之。”②
由此可见,水东桥在南宋庆元以前是座木桥。桥上架有桥楼,桥头修设店铺,夕照汀城,两岸杨柳青绿,城内炊烟袅袅。真是一个优美山镇。庆元间,修建了“四矼”,是四个桥墩的石桥,也未可知。从“架舆梁”的文字看来,也可能是四墩的石梁桥。从庆元年间迄今,这座桥有近800年历史了。第一次建的窍质量不高,不足半个世纪,出现了倾斜和损坏的情形,故此淳祐间拆除重修。《长汀县志》载:“淳祐间郡守卢同父修,元末圮”。 ※
元末水东桥倒塌后,于明永乐间又重修。此次重修的桥式木桥。据载,在整个明代及清道光以前的时期,木质水东桥至少十一次被毁,十一次重建。或毁于火,或毁于水,或毁于盗。直至清道光二十年(公园1840年)才又恢复建造石桥。《长汀县志》写道“道光二十年,邑孝廉曾炳文等劝捐复石桥,监生张桓董其事,会计出入颇费心劳,于二十六年(1846年)告竣。以余资(在)桥面盖造蓬店若干间,……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冬,桥面被炸坏。二十四年戴铨卿等募捐修复,旋改名中山桥。”③
道光年间修建的水东桥是一座双孔石拱桥。据本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测量,桥全长40.4米,每孔跨径17米,桥面宽5米,桥墩高6米,桥台高6.8米;拱圈为石灰浆砌条石,石灰浆可能渗有糯米汤,拱圈厚度为0.4米;拱顶铺石板,其厚度为0.5米④。1934年,该桥面被炸坏。次年由戴铨卿等募捐修复,并曾在一个时期命此桥为“中山桥”。从道光迄止1974年,该桥也有近140年的历史了。
和茅以升共同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的罗英先生,生前曾撰写《中国石桥》一书。罗英于五十年代初期曾到长汀考察水东桥。他的著作中不仅列有水东桥实测数据,而且还有一张由北往南方向拍摄的水东桥照片。从照片中,可以领略到水东桥蔚然壮观:两个近似半圆形桥孔精致如虹,透过桥孔课件十余艘停泊的船只;桥面上栏杆矗立,桥头店铺经营;两岸电房的基柱插立江水,疏密有序,增添了拱桥的神奇色彩。见到这张照片的长汀游子,无不回味家乡情趣,也引起了对家乡父老的无限思念。
我们暂不夸耀水东桥的八百年历史,就从道光年重建的水东桥来看,它至少也是闽、粤两省首屈一指的桥梁。不仅桥型壮观,而且建筑技术精巧非凡。在这两省,石梁桥并不稀罕,但石拱桥却不多。在整个福建省,历史留下的石拱桥大概只有几座:除水东桥外,其余三座在福州,一在永定;广东省虽有较多的石拱桥,分布在海康县、海阳县、琼山县、香山县,但所有这些石拱桥或在外形壮观上、或在桥孔跨度上、拱圈厚度或历史悠久方面,总有一二个方面不如水东桥。
那么,水东桥又有什么科学价值呢?我们必须从拱形桥的力学特性谈起。
拱桥是一种压力桥,怕拉不怕压。如果建筑技术不高、设计不周,在重载之下会产生拉力,其主拱圈在拉力作用下会发生变形、甚至断裂,桥就崩塌了。如果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和坚固性,最关键的是,要求这类桥的支座反力和载荷合力的作用线落在拱桥中间1/3宽的狭带区内。或者,这个作用线和拱的中心线偏差极小。满足这个条件,拱桥将只受载荷的压力,而很少甚至避免了拉力的作用,拱桥也就坚固了。水东桥,从本世纪三十年代起的几十年间,桥上经常通行载重量为8至10吨的卡车,时而两辆卡车相对而过。这几十年的考验,水东桥没有崩塌。这表明它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是有相当的科学技术水平的。问题还在于,拱桥承受荷载的大小,一般地与拱桥厚度有关。拱圈愈厚,载重愈大。水东桥的其特性就出在这里:它的拱圈厚度只有0.4米,比现代设计的公路拱桥的拱圈厚度要薄得多,但它却承受了公路拱桥的载重量。这就不能不令人惊叹了!
我们不妨将水东桥和现代公路标准拱桥的有关数据列表如下:桥名 | 跨径 | 拱厚 | 载重 | 水东桥 | 17米 | 0.4米 | 8-10吨卡车时有两卡车相对而过 | 标准图的 公路拱桥 | 15米 | 拱顶0.6米 拱脚9米 | 10吨卡车 |
由表可见,水东桥与现代公路桥的标准设计相比,前者跨径大、拱圈薄,而载重却不比后者少;后者的拱顶和拱脚需要不同厚度,而前者的厚度是相同的。这不正是我们的祖宗创造的奇迹吗?!
如此之薄的拱圈厚度而载重量却如此之大,这在我国历史上的拱形桥梁中也是罕见的。1979年上海同济大学等单位编写的《桥梁史话》中,就把水东桥这一奇迹当做祖国的骄傲之一撰写在书中。⑤
遗憾的是,这座桥在我们这一代被拆毁了!它被换成了公路水泥桥。水泥桥比比皆是,而历史上的石质拱形水东桥却只有一座,可它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国宝、是我们自己的祖先劳动者创造的国宝就这样被毁于一旦!
写到此,笔者心绪繁乱、如鲠在喉。但愿读者能在拙文中得到一点什么启发,以慰游子对家乡灿烂历史文化的悬念。1986年元月25日于北京
注:①《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1713卷《汀州府部》。
②《永乐大典》第九函第7890卷。
※“圮”,读pi,毁坏、倒塌之意。1983年重刊的《长汀县志》,此字误为“圯”,拟为刊印之误。“圯”,读yi,桥之意。“元末圯”一句,文句不通。今改正之。——笔者注。
③《长汀县志》卷二十(1983年重刊本)。
④这些测量数据,见罗英《中国石桥》第104-105页。人民交通出版社,1959年版。
⑤同济大学金大钧等编写《桥梁史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190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