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人生 戴生晟 网络箴言:人生是一本书。有的写得精彩,有的写得平庸;有的写得厚道,有的写得轻薄;有的写得恢弘,有的写得小气;有的写得平顺,有的写得曲折;有的留下光彩,有的留下遗憾!我们在读一本一本纸质书时,可千万别忘了人生的大书哦!下面,推荐两篇读书与人生有关的美文,希望通过阅读,能引起同学们对生活的关注,领略到人生的真实与丰富多彩,同时积极面对生活,书写好自己的人生。
【美文】你是我的长篇小说 潘向黎 我的朋友,你是我的长篇小说。 因为我们都爱读小说,所以我这么说,你一定也不会生气。如果你误解了,那么我可以再加上一句:我也是你的长篇小说,我们互为小说。 其实我们一直在互相阅读,许多年了。这几年的好小说实在太少,或者是适合我们的实在太少,所以我们就越来越少去分析作品,越来越多地分析人,所有熟悉的人,包括自己。 人比所有的书都精彩,人是最好的长篇小说。活生生的个性、语言、活生生的动作、神态,还有瞬息万变、目不暇接、难以言传的展开,无法预料,风云变幻又水到渠成的结局……使人兴奋、悲哀、凄凉、喜悦、气愤、拍案叫绝、回味无穷……作家写的小说真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有些怀疑。那么丰富、微妙的模糊性,真是太让人着迷又太让人束手无策了!要如何柔软、细密、富于弹性的思维之网,才能将“人”的全部真实囊括进去呢? 人是最好的长篇小说,其魅力比单纯的阅读要大百倍。 你把别人当成小说来读,别人也在读你:你是别人的镜子,别人也是你的镜子,人随镜换,景随步移,绝不是静止的,平面的。 读一个人久了,回顾一下几年、几十年前的形象,设想几年、几十年的模样,怀念、恋旧、苍凉、温馨、感动,如烟似霭地笼罩着“人物”,渗透了你自己许多年的沧桑。那种况味与分析纸上的人物不可同日而语。 读人的魅力还在于,被读的“书”是活的,不像纸的书那样被动地全无反抗地任人阅读。 你读别人时,别人会有所展示、有所掩藏。所展示与掩藏的内容还会因你的个性、你的读法而改变。不同的人看同一个人,看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并不仅仅因为对象本身具有不同层次、侧面,更因为“读者”的不同、“读法”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组合。 当我们读书时,我们会毫无顾忌地表现自己的心情,皱眉、叹气、微笑、哭泣,因为我们不必设防,毫无顾忌。可是读人时就不一样了,我们必须考虑自己的流露对被读的人的影响,如果不加约束,你会不知不觉地投入其中,由阅读变为参与写作。 你会情不自禁地出谋划策、忧心忡忡,总之你想影响别人,改变正在展开的情节——而且你真的可能做到。 对人的阅读可能因读者而改变情节,这是对书的阅读中所没有的乐趣与危险。 我们是不是在通俗意义上互相喜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互为文本,我们对彼此有阅读和分析的兴趣,还有一定程度上的共鸣甚至欣赏,这就足够了--还需要什么呢? 但愿所有的长篇小说都精彩。不枉我们一生的阅读。 但愿你我也精彩,不让读我们的人失望。 (选自《青年文摘》2011年1期,有删改)
【练习】
1、为什么说“人是最好的长篇小说”?2、“人是最好的长篇小说,其魅力比单纯的阅读要大百倍。”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对人的阅读可能因读者而改变情节”,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4、阅读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因为他有活生生的个性、语言、动作、神态,瞬息万变、无法预料的情节,风云变幻又水到渠成的结局;作家写的小说无法将“人”的全部真实囊括进去。2、①你读别人,别人也在读你,人随镜换,景随步移,绝不是静止的,平面的。②读人的魅力还在于,被读的“书”是活的,不像纸的书那样被动地全无反抗地任人阅读。对人的阅读可能因读者而改变情节,这是对书的阅读中所没有的乐趣与危险。 3、如某同学沉迷于网吧,在你的感染或劝说下爱上了书本,后来成了学习优秀者。 4、读书,也读人,多关注生活,关注人,从活生生的人的言行和经验教训中学习知识,学习生活的经验,写就自己精彩的人生长篇小说。 无字书 本·卢瑞(美国) 陈荣生译
女人从书店里抱着一堆书回来。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内,她一本接一本地,很快就读完了这些书。但是,当她打开最后一本书的时候,女人惊讶地皱起眉头。
这本书全是空页。每一页都是空白无字。女人把这本书拿回书店,但书店经理不让她退书。“已经写在封面上了,”书店经理说,“本书无文字,而且是不可退货的。” 女人很生气。她要是知道书内无文字,是不会买下这本书的。但是书店经理就是不松口。 女人怒气冲冲地离开了。她将书扔进了垃圾箱。 几天后,女人在地铁上看到一位男人在阅读这本无字书。她气疯了,在挤满了乘客的车厢内尖叫起来。“里面没有文字,你根本就无法阅读!”但男人在保护着自己。“你可以假装,”他说,“没有任何法律禁止假装。” “我觉得,如果在特殊光线下,也许是会有文字的。”坐在附近的一位女人说。她手里也捧着一本无字书。“这真是太愚蠢了!”女人尖叫,“难道你们不知道这是多么愚蠢吗?难道你们不知道这是不可思议的吗?” 到了下一站,一位警察被打电话叫来制止这场争执。 电视摄制队赶到了现场。 女人接受了现场采访。 她大声地抱怨这本书,抱怨的时间还不算短。 第二天,这本书出现在畅销书排行榜上了,同时在“小说类”和“非小说类”上榜。女人感到狂怒、暴躁、震惊。她打电话到一家电台的“脱口秀”节目,开始大肆抨击。她第二天又打电话过去,接着还不断打电话过去。她再次出现在电视上,这次是跟作者辩论。 “你的书是个笑话!”女人说。作者只是坐在那里,笑而不语。 不久,女人出名了。她甚至自己写了一本书。她在书中呼吁销毁那本无字书。作为对她的呼吁的回应,无字书的销量直线上升。 女人气急败坏。她不知道该怎么做。她觉得自己就要发疯了。 然后,有一天,在大街上,一位男人走上来,往女人的脸上啐了一口。 女人站在那里,震惊,浑身无力。她没有意识到所有人都恨她。她转身,一路哭泣着跑回家。她把门锁上,整个人瘫倒到地上。 她手脚并用地爬进卧室,用毯子把自己盖了个严严实实。整整一夜,她躺在那里抽泣,感觉就像自己要死了似的。 到了早上,女人将电话插头拔了下来。她再也不想被邀请上电视了。她在床沿坐了一会儿,然后,她慢慢地站了起来。 女人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她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到了其他事情上面。 她开始养成各种爱好。她去做深水潜水。 她甚至结交了一些朋友。 在失去了因女人的愤怒引起的争辩之后,无字书的销量开始下滑。它一个星期接一个星期地下滑,直至有一天从排行榜上消失。 女人自己的书也在排行榜上消失了。她对此甚至都没有注意到。 岁月在流逝。女人遇到了一位男人。她陷入了爱的漩涡,并且结婚了。她有了孩子,抚养他们长大成人,放他们出去,看着他们建立自己的家庭。 她与丈夫有过一段困难的时期,但最终还是没有分手。 然后,终于有一天,在她人生的晚年,女人的丈夫去世了。 这之后,有好几个月,女人都无法入睡。她在屋子里徘徊,感觉很失落。她打开所有的灯,然后又关掉。她坐下,站起来,再坐下。 一天晚上,女人在阁楼上翻看丈夫留下的东西,看到了一本无字书。 她已经多年没有想到过这本书了。 她慢慢地将书打开。令她感到惊奇的是,书内是有文字的——有大量的文字,非常明显地印刷在上面。她翻到第一页,开始阅读起来。 她读了一个通宵。 到了早上,当女人阅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在小声地哭泣。 这是她一生中读过的最美好的一本书。她真希望它没有结束。 人生没有空白,只是时间未到,你读不懂它。 (选自《青年文摘》2011年1期)
【练习】
1、请在空格处填写情节概括关键词:买书退书扔书、 、电话抨击电视辩论被啐一口、 、 。2、女人因买无字书“很生气”,地铁上看到一位男人在阅读这本无字书“气疯”,对无字书的畅销“感到狂怒”,坚持“大肆抨击”,再次出现在电视上跟作者辩论。这一切,表现的是女人的单纯,还是幼稚?你怎么理解女人年轻时的性格特点?
3、划线句子女人读到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地铁争执接受采访、翻开崭新一页注意力转向、恋爱结婚生子老去夫死读懂无字书。2、表现女人年轻时的单纯也表现女人的幼稚。女人还很年轻,没有经历,她单纯、正直,执着。她不知道无字书也是一种艺术形式,生活是一本比任何有字书更大的书。
3、是她的人生:她与丈夫的恋爱,结婚,子女的出生和成长,她与丈夫感情上“有过的困难时期”,丈夫的去世……。
本文为中考阅读指导,发表于《课程导报》CN360053 2011年6月4日----6月25日49----52期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