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151
注册时间2005-12-8
最后登录2021-12-2
威望2 点
好评度10 点
金钱28928 金币

上尉
 
|
“昨天做了一担‘灰水粽’,下午三点多就卖完了,比有肉馅的粽子好卖很多,城里人都喜欢吃这种粽子。”家住广东河源市源城区农村的黄莲英一边忙着给客人挑粽子,一边乐呵呵的告诉记者昨天的收获。
每年端午节黄莲英都要做很多传统“灰水粽”,挑到市场上或人流多的地方售卖,今天她又做了一担400个左右“灰水粽”,早早赶到该市老城区中心市场“霸”到最好的摊点。她告诉记者,村里也有几个妇女在端午节做传统粽子到市场上卖,有些人仅端午三天就赚上千元。记者发现,有的粽子卖3元/个,有的6元/个,小粽子则5至8元一斤。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但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一个小小的粽子由于地区的不同,因此无论是口味还是外形都千奇百怪。
粤北河源是纯客家地区,一般用箬竹叶把粽子包成三角形状,粽肉则用黄板树、黄豆苗、稻草烧成灰,再把灰用水煮,沉淀之后过滤,滤出的灰水和裹好的粽子一起放入锅中,细火慢慢煲,让灰水充分渗入每一粒糯米,这样粽子肉就带有黄板树、黄豆苗、稻草的浓香味,这种粽子被客家人成为“灰水粽”。
黄莲英说,在春耕之后就开始准备端午节裹粽子的材料,首先采摘箬竹叶。约上村里几个妇女一起进山采摘箬竹叶,去晚了,好的箬竹叶可能被邻村的摘完了。忙完之后就上山砍黄板树,等黄板树晒干了与去年准备的黄豆苗或稻草一起烧成灰,再把灰放好,等端午节的到来。
端午节来了,村里人家家户户开始裹灰水粽,有些自己吃,或送一点给亲戚朋友,小部分人像黄莲英那样裹些“灰水粽”换些盐油钱。
退休干部卢汉忠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闯南走北了大半辈子,也吃尽了大半个中国口味各异的粽子,但令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老家的“灰水粽”。他说,如今市场上粽子口味五花八门,或加鸡肉,或香菇,或腊肉,或虾,或鸡蛋,但依然不如“灰水粽”浓香味好。
“如果加上自家产的蜜糖为调料,粽子更加可口香甜。”卢老回忆起粽子的味道,嘴巴吧唧了一声。
在河源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小杨手上拎着五个“灰水粽”,趁着端午放假约上几个朋友逛街,顺道买几个“灰水粽”。她说,平时吃早餐也会买粽子,但“灰水粽”难得吃上,尤其是农村人自己做的。“端午节吃‘灰水粽’才有过端午节的味道。”小杨说。完
作者 徐小瑜 中新社河源6月5日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