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采与墨彩齐飞的民国公文
作者不详
查闽省东南沿海,西北多山,而山多童濯,尤其长汀县之河田乡一带,受沙流冲刷几成废墟。该乡位于汀江左岸,距长汀县城廿三公里,为瑞(金)朋(口)公路必经之处,昔名“柳村”,又号“竹子垄”,原为垂柳万株、翠竹遍地之区,乃不(过)五十年间,竟一变而为砂砾嶙峋、落日荒凉之境,人口亦随之锐减大半。考其原因,实缘土壤侵蚀,霪旱失调。四周山岭,但见切沟密布,整个山面为其支离碎割,甚者半山崩裂,草木不生,鸟兽绝迹。每当春夏雨季,雨水沿切沟下泻,挟带泥砂冲入田畴,以致有此现象。若仍一任天然演变,则又三五十年之后,即此萎靡欲死之河田行将踵古昔楼兰而掩没。
本府有鉴及此,曾于民国廿九年冬,准由省研究院就该乡设立水土保持实验区,从事控制土壤侵蚀之工作,期于局部地区之实验,逐渐推广以至于全境。该区自成立以来,关于工程之措施,系先从事于构植柴排、建筑坊坝、开辟梯田、深耕植树,流砂得以阻遏,绿田不致湮灭,迳流因而控制,旱干转滋润湿。然后又从事于搜罗草本密栽地面,选择果木加肥种植:前者使地面被覆植物逐渐恢复,后者藉以示范乡民从而仿效。截至目前为止,总计筑成柴排四百余座,坊坝四千余座,开辟梯田达十平方市里,栽布牧草约略相等。此外,关于学术方面亦有足述者,如:河田荒山荒地雨水流失量与泥沙流失量之试验,河田荒山切沟处理对于控制迳流之试验,河田各种土壤对于雨水渗透率之测量,河田荒地栽培果品之方法,改良河田土壤新植物之发现,河田荒山植物生长之观察等等,均有详细纪载,可供参考。
惟该处土壤侵蚀由来已久,恢复旧观非可一蹴而就,且水土保持工作犹非恢复旧观即已,更须精密推究如何使地尽其最大之利。此乃百年事业,必须不断努力为之,方可告成。本省自去年财政改制后,收支短绌,对于该区经临各费无法维持。若任其中辍,不特五年来所耗人力财力掷于虚牝而功败垂成,亦有失乡民喁喁之望!
素仰贵部主持全国农林大计,尤其对于水土保持事业提倡经营不遗余力。近闻于闽粤两省亦将有新的措施,上年十月间,该院院长周昌芸晋京之便,曾经详细面陈:请将本省水土保持实验区移部办理,当承俞允接纳。兹值年度开始,除令饬该院准备移交外,相应检同该区现有员工一览表、财产清册及卅五年度工作计画各一份,备文咨请查照、派员接收,自本年一月份起由部赓续办理(该区经费,除用人费外,卅五年度全年办公费十八万元,事业费一百廿万元,数额过少,不足开支),藉利民生而裕国富,并盼见复为荷!
此咨农林部部长周(贻春) CTW有你更精彩 ^_^ 感谢分享 感谢分享 好!支持 藉利民生而裕国富,难得看看旧时的公文,言简意骇。 看行文毛笔字神采飞扬。 字写得很不错的 这文章值得再读。那个年代有如此高瞻远嘱,确实不易。 感谢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