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师教育 发表于 2013-7-16 00:06:01

梦断邯郸悲断肠——民族英魂李牧

  
  档案
  姓名:李牧,又名李繓
  国籍:赵
  籍贯:赵国代郡人
  座驾:代马
  武器:九十厘米长剑
  历史评价:骑兵专家,民族英魂
  经典之战:大破匈奴之战,伐燕之战,肥累之战,番吾之战
  特长:兵团协同作战,侦查术、骑兵战术及把握战机能力超强
  必杀技:一击致命
  长相:相貌威豪,身材高大,手有残疾
  性格:坚忍、忠耿、豪爽、理想主义者
  缺点:不善谋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偶像:赵武灵王、赵奢
  最讨厌的人:郭开、韩仓
  座右铭: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e zhao nation will rise up。 (我有一个梦,赵国终有一天会站立起来)
  死亡方式:含剑自杀
  
  
  简历
  约公元前280出生~约公元前260年:赵国平民
  公元前260年参军~公元前246年:长年驻守赵国北境,防范匈奴
  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34年:屡任赵代郡守、相国、大将军,在赵国境内像个救火员一样四处奔波救难
  公元前234年~公元前278年死亡:因肥累一战大破秦军而被封为武安君,却因功高震主遭谗而死

汀师教育 发表于 2013-7-16 00:06:24

  这一章我们要讲的是另外一位武安君,赵国的末代战神,李牧。
  
  如果说前面几位名将在人格上或多或少还有一些缺陷,那么赵武安君李牧,当真是一个在道德方面无可挑剔,响当当的英雄好汉。
  
  一个残疾人,凭着一己之力,死死撑住那奄奄一息的弱赵,北击如狼匈奴,南阻似虎强秦,挽狂澜于既倒,摧敌锋于正锐,这样的好男儿,不是英雄,是什么?
  
  可惜,赵国的当权者,除了一个李牧,其他全都是败家子。李牧,毕竟不可能用自己那只残疾的右手,阻挡住历史的车轮,他甚至不能用它,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最后只能用口含剑自刺喉腔而死。
  
  悲夫!
  
  为何伟大的生命,往往都是悲剧?为何同样伟大的太史公,也无法体会英雄的壮美,竟不为李牧单独列传,而只在廉颇的本传中,顺带提几笔就算。难道在他的心目中,战神李牧只是一个普通的“良将”,连与老廉颇相提并论的资格都没有吗?
  
  悲夫!!

汀师教育 发表于 2013-7-16 00:07:04

1.北边干城
  
  
  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汉文帝刘恒
  
  吾每思得廉颇、李牧镇抚四方,使便宜行事。——后秦高祖文桓皇帝姚兴
  
  臣以安边之计,备在史策,李牧言其端,严尤申其要,大略举矣。——南朝宋御史中丞何承天
  
  
  
  李牧有一个梦,他梦想有一天,赵国能够恢复赵武灵王时期的强大,将一切失去的国土从秦人手中夺回来,重振雄风,傲视天下。
  
  他觉得这并不难,赵国的铁骑何等强大,赵国的将士何等勇猛,赵国的名将层出不穷,赵奢、廉颇、庞煖,哪一个比他秦国的白起蒙骜差。
  
  可现实却偏偏残酷的令人心寒,长平一战,赵军四十万主力阵亡,兵力损失殆尽,赵国唯堪一战的,只有他手上的十几万代郡边防军而已,这是赵国手里最后一点儿家底了,不到生死存亡之刻,绝不可拿出来赌。
  
  因为赵国北境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游牧部落,那就是匈奴。
  
  匈奴部落是赵武灵王时期三胡的集大成之作,其可怕之处,半点不比强秦差,如果放任胡马南下,不但赵国危矣,华夏的诸侯都要遭殃,到时天下大乱,恐怕连强秦都无法收拾。
  
  基于此,赵国就算在三年邯郸保卫战的生死存亡之秋,也不敢轻易调李牧的北军南下,他们生抗死抗也要抗住。
  
  好在秦国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诸侯一合纵,秦军也就退了,赵国终于争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时间,现在最宝贵的是时间,李牧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击溃匈奴,弥除边患,否则秦军再来,赵国的命运,必将危如累卵,压之则爆。
  
  可是这一切,谈何容易,匈奴铁骑,来无影,去无踪,经常是打完了就跑,让你连他一根毫毛都抓不到,后世强汉可以追进草原席卷千里,赵国小小一个区域性国家,如何有这等实力。
  
  所以李牧必须忍耐,忍得住要忍,忍不住也要忍。
  
  好在赵孝成王对他还颇为信任,给了他很大的自主权,因为他毕竟是马服君赵奢的嫡系,平原君赵胜推荐的良材。
  
  总的说来,赵孝成王和李牧的君臣关系还是不错的,看来这个在历史上充满了争议的君主,似乎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昏庸,毕竟,将一个右胳膊有病伸不直的残疾军人当作北边长城,需要一点勇气,需要一点知人之明。
  
  史书记载,李牧当时在边地,拥有很大的权力,大到可直接任免地方官员,甚至当地所有的税收均不用上缴国库,可直接入其幕府,充作军费。
  
  有钱,就好办事。李牧治军,极为大方,每天都杀好几头牛,给军士享用。这且不算,他还亲自训练士兵骑马射箭,成绩优等的赏赐尤多,大家兵当的快活,自然训练愈加刻苦,都恨不得立刻冲到战场上去,杀敌立功。
  
  然而李牧忍术一流,明明军队的士气已臻极致,他却好神在在,只命令大家小心把守好烽火台,同时派出大量侦察兵打探敌情,匈奴人来了,所有军民就立刻收拾东西退入城中固守,谁敢抗命跑出去打群架,立斩不赦。
  
  如此数年,李牧都当缩头乌龟,一看到胡马,就点燃烽火台,大家统统躲起来,观赏匈奴人在城下骂娘。
  
  这样一来,东西倒是丢不了了,李牧的面子却丢了个干干净净。
  
  刚开始,只有匈奴人骂说:“李牧者,乌龟也!”
  
  到后来,将士们也受不了了,纷纷议论说:“吾将怯哉!”
  
  最后,连赵孝成王的忍耐也到了极点,责备李牧说:“卿何惧也?”
  
  然而李牧如固,丢面子而已,怕什么,他脸皮可厚着呢,雁门关的城墙,也要逊色几分。
  
  脸皮厚也是一种难得的本事啊,世上为将者,可做到不惧人言,计划一定,不动如山,又有几人?

汀师教育 发表于 2013-7-16 00:07:27

  然而时间一长,赵孝成王也受不了舆论的压力了,国家花了那么多钱养军队,可不是让李牧光用来训练和侦察来的,要知道如今的赵国,太需要一场胜利来振奋人心了。
  
  于是,赵孝成王喜欢换将的老毛病又犯了,一纸命令,撤了“不抵抗将军”李牧的职,另派一人去代替他。
  
  这个新任大将到底是哪位史书没详载,不过看他行事应该是位猛将兄。这位仁兄一到任,立马改弦易辙,出战!
  
  这位仁兄大错特错了,对付匈奴,光“猛”是没有用的,人家来去如风,比你可机动灵活多了,就好像蛮牛碰上了灵蛇,光靠几分蛮力,猛冲猛打,恐怕连人家影子都摸不到。
  
  结局可想而知,赵军被匈奴人搞得疲于奔命,数战不利,损兵折将不说,边境的百姓也没办法正常生产生活了,每日里是提心吊胆,生怕匈奴人又来烧杀抢掠。
  
  ——这日子没法活了,李牧将军,你快回来,我们大家承受不来,李牧将军,你快回来,代郡因你而精彩。
  
  赵孝成王也后悔了,看来代郡没李牧不行啊,想来想去,他决定承认错误,派人去请李牧重新出山。
  
  可是李牧却学白起来了个称病不出,摆明是在开条件呢!
  
  赵王哈哈一笑,你有什么条件,但说无妨。
  
  李牧道:“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赵王还能说啥,答应呗!从今以后,一切边务,卿自决便是,寡人再不干涉。
  
  李牧大喜,再拜,欣然赴任。
  
  这样又是几年,李牧还用老办法,狼来我躲,狼走我出,任它风狂雨骤,我自岿然不动。
  
  他这是在等待,等待猎物乖乖上钩,因为再狡猾的狼群,也斗不过机智的猎人。
  
  终于,士兵们的战心被李牧撩拨到了顶点,将军,打一仗吧,每天总躲着吃牛肉也不是回事儿啊,我们要杀敌,我们要立功!我们要打的匈奴叫祖宗!!
  
  李牧大笑,好,那就如尔等所愿,兄弟们抄家伙,给胡人来个一网打尽!
  
  于是李牧精选战车一千三,骑兵一万三,步兵五万,弩兵十万,秘密进行战阵演练,准备给匈奴致命一击。
  
  是的,高手过招,无需大战三百回合,强如李牧,只要抓住战机,看准死穴,一招,即可治敌于死。
  
  这,正是拿破仑所谓:战争的全部艺术就是一个非常合理而十分谨慎的防御,则继之以一个迅速而大胆的攻击。
  
  这,也就是孙子所谓: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合于利而趋,不合于利而止。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也。

汀师教育 发表于 2013-7-16 00:07:46

  好,现在人齐了,接下来就是撒网了,李牧乃放出边民,大牧于草原之上,一时间,风吹草低,牛羊遍野,塞北的天空云开雾散,欢快的牧歌纵情飞扬。
  
  冷寂的草原好久没这么热闹了,匈奴狼们这些年吃土喝风,早就郁闷如狂,见此情景,个个好似三天没吃饭的饿鬼,纷纷要求杀过去大扫荡一番。
  
  匈奴的头狼单于老兄却不是个蠢物,他小心翼翼,先派出一只侦查部队去试探,结果赵军不堪一击,一触即溃,丢下数千百姓,仓皇逃窜。
  
  这就叫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诱饵要足够,演戏要逼真。
  
  单于闻信贪狼星大动,立刻纠集了十万狼军,举师南下,誓要将代郡洗劫一空,鸡犬不留。
  
  李牧笑了,多年的沉默与忍耐等的就是这一刻,爆发吧,兄弟们,让匈奴人也尝尝赵国铁骑踏碎脊柱的痛苦滋味,该收网了……
  
  
  果然,匈奴狼们如风一般卷过草原,一头撞进了李牧的大网之中。
  
  等待他们的,并不是什么牛羊财宝花姑娘,而是一个精妙绝伦旷古烁今的“李牧奇阵”。
  
  是的,史书明载,李牧所布的乃是一个奇阵,一个世上从未有人使过的奇阵,一个专克大规模骑兵军团的必杀奇阵。
  
  此奇阵,以车阵从正面阻击,利用战车限制、阻碍和迟滞敌骑行动;车阵之后,以五万弩兵轮射;骑兵及步兵则控制于军阵侧后待机。当匈奴军的骑阵冲击受挫时,李牧乘势将十万步兵调前发动总攻,同时一万三千名骑兵两翼包抄合围,所有兵种,配合无间,全阵如同一个毫无误差的精密仪器,转瞬间将匈奴十万铁骑死死钳住,然后一锤下去,爆头。
  
  李牧是不动则已,一动则雷霆,势如万钧,置敌于累卵之境,一压即碎。
  
  骄傲的匈奴狼败了,大败,十余万骑全军覆没,头狼单于仅以身免,纵横草原十余载的强梁一朝尽覆,从此十余岁不敢近赵边。
  
  紧接着,李牧趁胜大进,席卷草原,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承武灵之余烈,立不世之大功,从此赵边患尽去,北天乌云为之一散,风雨飘摇的赵国,被李牧的强心一针,打的是精神大振,不管是起死回生,还是回光返照,总算,前途不在渺茫了。
  
  说一句,李牧大破匈奴之战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都是非凡的,它不但使赵国脱离了南北两线作战的窘境,以集中精力抗秦,也为日后汉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作战提供了最可借鉴的范本,“敕边兵,谨守备,蓄锐以待敌,待其自至,然后击之”,成为了魏尚、狄仁杰等后世名臣抗击北方胡人的常法惯技。

汀师教育 发表于 2013-7-16 00:08:02

2. 拿什么来拯救你,我那苦难的祖国
  
  
  
  长平、邯郸之战后的赵孝成王,活得很累,很辛苦。风雨飘摇的赵国,再也没有能力与秦国抗衡了,自保,他也只能自保而已。
  
  赵孝成王十年(公元前256年),秦国尉百起的继任者将军摎攻赵,取赵二十馀县,斩首并俘虏赵军九万之众。
  
  赵孝成王十一年,秦昭襄王取周九鼎,东周朝灭亡。
  
  赵孝成王十二年,秦国尉将军摎又大举伐魏,取吴城。韩桓惠王朝秦,魏亦举国听令于秦。至此,三晋联盟彻底瓦解,赵国独木难支,面对强秦的步步紧逼,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赵孝成王十三年,楚为避秦、韩、魏兵锋,被迫迁都于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从此再不敢与秦一战。
  
  赵孝成王十五年,燕相栗腹以“赵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为由,劝说燕王喜伐赵,燕王深以为然,起兵多至六十余万,进犯赵西北境(六国这个时候还在内讧,糊涂!),赵王拜廉颇、李牧为将,逆击之,大败燕军,斩杀燕相栗腹,俘虏燕将乐乘,并乘胜追击燕军五百余里,顺势包围了燕国国都蓟城。燕王喜大窘,赶紧低头认错,派人求和。
  
  赵孝成王开心哪,要是打下了燕国,那寡人可就赚大发了,赵中兴有望矣。
  
  中兴个屁,赵国全部主力都在燕都城下,国内布防空虚,秦国能放过这个大好机会吗?
  
  赵孝成王十七年(公元前248年),秦国尉将军摎的继任者蒙敖趁燕赵交战,大举伐赵,连拔赵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城,孝成王傻了。
  
  算了算了别做什么中兴梦了,还是赶快与燕议和退兵回去守老家吧。于是,燕割让五城与赵议和,孝成王应允,就此退兵,之后又封燕国降将乐乘为武襄君,与廉颇同掌军政。至此,赵燕战争暂告一个段落。
  
  最终,赵国还是得不偿失,得了五座燕城,却丢了三十七座赵城,净赔三十二座城。
  
  祸不单行,就在这一年,赵国的顶梁柱平原君赵胜也去世了,孝成王悲怆欲绝,从此一病不起。
  
  在赵孝成王病入膏肓的同时,秦昭襄王的孙子秦庄襄王、从前的那个嬴异人也病了,一年后,公元前247年五月二十六日,秦庄襄王卒,一个冉冉升起的帝星秦王嬴政,终于君临天下。
  
  秦国的帝星日隆,赵国的天空却乌云惨淡,赵孝成王二十年(公元前246年),狼又来了,秦国尉蒙骜大举攻赵,赵故都晋阳(今山西太原)沦陷。
  
  这件事对赵孝成王的打击太大了,晋阳乃赵氏起家之地,赵简子与赵襄子曾依托其打败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与知氏。因晋阳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与象征意义,被称为赵之柱国。
  
  坏消息传来,赵孝成王大呼:“柱国沦陷,赵失根基,寡人死后无颜见简、襄主于地下矣!”说完吐血斗升,昏厥在地。
  
  十月,孝成王因病重,急召国之干城大将李牧还朝,封为相国,襄理国政。他自知时日无多,便派李牧出使秦国,定立盟约,并要回了赵之质子太子赵偃。
  
  终于,在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带着满腔的遗恨离开这个危险而残酷的乱世。他在位的二十一年期间,赵损兵近七十余万,失城近六十余座,可谓衰运连连。一个残破不堪的烂摊子,摆在了廉颇与李牧两位赵国元老的面前。
  
  廉颇茫然曰:“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吾等也只有尽人事以听天命了。”
  
  李牧勃然:“老将军此言差矣,赵虽屡败,军心犹盛,只要我李牧在一日,秦兵绝无可能踏入我赵南长城一步。”(赵南长城:赵国为了防备南疆在彰水以北所建的长城,其位置大体在今河北武安县西南,经今磁县,到今肥乡县南一带。)
  
  廉颇苦笑,摇头而去,但愿如此,但愿如此吧!

汀师教育 发表于 2013-7-16 00:08:19

  赵孝成王死后,太子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
  
  赵悼襄王比他老爹还要不堪。赵孝成王虽然接连决策失误,怎么说还是一辈子扑在工作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赵偃小子则是一身的坏毛病,既好色又宠奸,尤其喜欢一个叫郭开的佞臣,两人是臭味相投,就差磕头拜把子了。
  
  这就叫国之将亡,必有妖孽,郭开一点儿本事没有,偏偏“聚财”、“拍马屁”、“陷害忠良”三样功夫一流,李牧为人老实,不爱跟他计较,廉颇却是越老脾气越大,动不动就跟郭开过去去。小人的心自然都是小肚鸡肠的,郭开衔怨在心,就跟悼襄王说:“廉颇已老,不任事,留之无用,不如由武襄君代之。”
  
  赵悼襄王对这个脾气火爆的三代老臣也没啥好感,当下一纸命令,夺了廉颇的军权,让更听话的燕国降将武襄君乐乘去代替他。
  
  廉颇无端被免官,爆脾气又犯了,他怒气冲冲,竟然带着兵去攻打乐乘,同室操戈起来。(果然是个暴脾气)乐乘一见情况不妙,赶紧逃回了燕国,可是这样一来廉颇在赵国也混不下去了,只好收拾包袱投奔魏国。
  
  奸臣郭开一句话就让赵国少了两个良将,远在关中的秦王嬴政与吕不韦眼中一亮。
  
  独木难支,平原君、廉颇、乐乘相继离开,李牧现在还真成了独木难支了。邯郸的落日下,李牧孤单的站在城楼之上,长声叹道:
  
  ——该拿什么来拯救你啊,我那风雨飘摇的祖国!
  
  
  
  赵悼襄王虽然好色宠奸,总算还有一些进取心,赵国的地盘在他老爹的手里急剧缩小,这让他很揪心。
  
  地盘小,收的赋税就少,收的赋税少,赵国就没有钱给他花天酒地,这是赵悼襄王所无法容忍的。
  
  那么怎么办?去攻打秦国收复失地么,他不敢;去攻打燕国报从前燕侵赵之仇么,他还是不敢,因为他怕重蹈覆辙,秦国趁机又来攻赵,那可就糟了。
  
  关键的关键,还在于秦国的态度,人家不批准,赵国动都不敢动。
  
  从前的军事强国,而今竟混到此等地步,窝囊啊!
  
  那么秦国的态度究竟如何呢?秦国权相吕不韦原来的构想,是派人去联合燕国,与其夹击赵国,这,就是秦之基本国策——远交近攻了,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一个小小的插曲,打乱了所有一切,秦国的天才儿童甘罗,让事情变得微妙起来。

汀师教育 发表于 2013-7-16 00:08:35

  原来,吕不韦本欲派大臣张唐相燕,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河间本为赵地,后被秦国抢了去封给吕不韦),张唐不肯行。他的理由是:“臣屡次伐赵,赵深怨臣,悬赏百里之地求臣项上人头。今往燕,必经赵过,臣不可往。” 吕不韦正无奈,他的小门客、秦一代名将甘茂的孙子,十二岁的天才儿童甘罗跑了来,说:“这好办,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战国时代,交通落后,各国之间能容车乘通过的大道甚少(所以秦始皇统一后建了大量的驰道),若是没有信符,张唐插翅也偷渡不到燕国去。所以甘罗才自告奋勇,要去为张唐说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可是吕不韦听了这话后却怒叱道:“小子何能,可为我秦使耶?汝欲使诸侯笑我大秦无人乎?”
  
  是啊,堂堂大秦,却派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儿出使赵国,的确会被天下人笑掉大牙,也难怪吕不韦会生气。
  
  可甘罗毫不退缩,他小眼一瞪,胆大包天,竟跟权势熏天的吕大相国顶起嘴来:“夫项橐生七岁为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奈何轻量天下士,遽以颜色相加哉?”
  
  吕不韦大奇,嘿嘿,小子嘴巴厉害啊,好,就派你去了。
  
  
  甘罗乃以秦使臣的身份入赵访问。吕不韦交给甘罗的外交任务很明确,向赵王打个招呼,保障张唐平安经过赵国即可。可是甘罗天纵奇才,觉得压根用不着张唐,他自己就可以把燕赵搞定了。于是在赵国君臣诧异的眼光下,甘罗扬起稚气未脱的小脸,说道:“大王闻燕太子丹之入秦欤?”
  
  赵悼襄王强忍内心的狂笑,认真地回答说:“闻之。”
  
  “闻张唐之相燕欤?”
  
  “亦闻之。”
  
  “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秦之亲燕,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之地也。今大王不如割五城献秦,以广河间。秦所望即遂,则归燕太子丹,止张唐之行,绝燕之好,而与赵为欢。王以强赵攻弱燕,而秦不为救。此其所得,岂止五城而已哉?”
  
  赵悼襄王大惊,看来寡人轻看这小家伙了,居然狮子一开口就要了我五座城池!可是没办法,秦人不开口,借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大举攻燕,怎么办,给吧!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啊!
  
  于是赵悼襄王只好开开心心的奉上五城地图,又赐甘罗黄金百镒,白璧二双,感谢他趁火打劫的高尚情操。
  
  有了秦国的保证,赵悼襄王就可大胆行动了,于是他一纸调令,命李牧即刻率北军大举攻燕。
  
  李牧狂晕,现在赵国最大的敌人是秦国,不是燕国,想办法联燕抗秦才是正道,怎么能轻易与燕国开战?这不是鹬蚌相争,让渔翁得利吗?大王你糊涂啊,居然被一个小屁孩耍得团团转,白送人五座城还以为占了便宜,你个败家玩意!
  
  可是君命不可违,李牧嘴巴都说干了,赵王就是一根筋,没办法,打吧!
  
  于是在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大将李牧领兵,进攻燕国,先拔武遂(今河北徐水县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又拔上谷(今张家口一带)三十城,赵扩地百里。
  
  李牧在前线打的辛辛苦苦,赵悼襄王这败家玩意儿却一点儿不珍惜,数百里地盘还没捂热乎就立刻跟秦国分起赃来——上谷30城,赵得19,秦得11——赵悼襄王掰着手指头一算,19-5=14,哇赛,寡人赚了!
  
  赚是赚了,不过赵国赚的是辛苦钱,秦国却是空手套白狼,做的无本生意,不费一兵一卒,净赚河间五城,又得上谷十一城,还搞得燕赵罅隙愈深,这都是智慧反斗星小甘罗的功劳,秦王乃大喜,即封甘罗为上卿。今传甘罗十二岁拜相的光辉事迹,就是打这儿来的。

汀师教育 发表于 2013-7-16 00:08:52

3.一蟹不如一蟹
  
  
  
  接下来的几年,赵悼襄王的日子突然变得好过起来,因为秦国内部突然出了不少乱子,无暇跟他过不去了。
  
  赵悼襄王二年(公元前243年)十月,秦国发生蝗灾,乌压压的蝗虫遮天蔽日,全国瘟疫流行,秦死者众。
  
  赵悼襄王五年(公元前240年),天有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主西方有大将死。果然,秦之名将蒙骜死,六国额手称庆。
  
  赵悼襄王六年(公元前239年),秦王弟长安君成矫率军攻打赵国,在屯留造反,兵败后叛秦归赵。之后,秦国又连续发生大灾,大批百姓逃出关中求食。
  
  赵悼襄王五年(公元前238年),秦国四月飞霜,天气骤然酷寒,秦国百姓冻死无数。这一年,秦王嬴政已年满二十一周岁,遂举行表示已经成年的加冠礼,佩上了象征君权的宝剑。不久,秦太后赵姬的姘头长信侯嫪毐造反,兵败,嬴政车裂嫪毐,灭其族。
  
  说也奇怪,秦始皇继位之初,出了这么多大灾与内乱,秦国居然没有元气大伤,还有蒸蒸日上的趋势,我不能不说,秦之根基深厚,确实不是六国能比的。
  
  赵悼襄王七年(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击败政敌秦相吕不韦,正式收回所有大权。秦国的乱子终告结束,六国的末日也快了。可赵悼襄王懵然不知自己末日来临,还屁颠屁颠的跑去咸阳置酒祝贺,搞得他老人家好像跟秦王关系多铁似的。
  
  秦王嬴政一看老冤家来了,立马摆出一幅伪善的面孔,大宴赵王,宣称秦赵永世交好,永不加兵。
  
  这种三岁小孩儿都不会相信的鬼话赵悼襄王居然大为受用,回去就跟李牧说:“秦王者,好人也!”
  
  李牧狂晕,秦王是好人,我就是圣人了,你个败家玩意儿!
  
  
  
  赵悼襄王还是不以为然,他觉得秦王嬴政总归是年少,应该比老奸巨猾的吕不韦要好与多了吧。于是他不假思索,在第二年(公元前236年)又派庞煖、李牧为将,率军大举进攻燕国,取貍阳城。可赵攻燕之兵未罢,秦军就出尔反尔攻来了。
  
  这是秦王嬴政亲政以来的第一仗,也是秦统一天下的首战,可谓意义非凡。在此之前,嬴政这个超级早熟的政治天才已将帝国内部整合完毕,上上下下都是自己人了,文有李斯,武有王翦,再加上一个国师级的人物尉缭子,可谓雄姿英发,气吞万里如虎。
  
  基于此,秦王嬴政将秦军中的重量级人物全给派上了,主将王翦,次将桓齮、末将杨端和,三路大军,总共三十万,齐攻赵国在彰水南岸的最后一座堡垒——邺。
  
  兵临城下,赵悼襄王才彻底慌神了,赶紧要把庞煖、李牧从北边儿掉回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王翦不愧为秦自白起之后的最强战神,仅仅十八日,阏与、橑阳、邺城、安阳等重镇全部易手,天下为之震惊!
  
  一个不小心,漳水以南的赵属城池就全没了,赵悼襄王悔恨交加,连骂秦王不讲信用,终于一口气没上来,竟活活的给气死了!
  
  赵孝成王与赵悼襄王父子,一辈子被秦国人欺负,欺负至死,倒也令人心生几分同情,可是接下来即为的这位赵幽缪王,就糟糕的简直让人无话可说了,一句话,婊子养的。
  
  我这里没有骂人的意思啊,他的确是婊子养的。

汀师教育 发表于 2013-7-16 00:09:11

 赵悼襄王本来是有个好太子的,他的名字叫赵嘉,这位储君,人品识见统统是没话说,如果他能顺利即位,赵国或许还能再撑上一段日子,可惜悼襄王偏偏爱上了一个婊子,这婊子又给他生下了一个叫赵迁(即赵幽缪王)的败家子,于是一切都乱了。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有一个伟大的女性;一个失败男人的背后,必有一个无德的女人;赵迁之母是一个娼妓,这其实也没什么,娼妓之中也未必就没有好女人,可赵迁之母却是属于害群之马的那种。此女原先是邯郸城的一个名妓,以歌舞闻达于权贵,后从良嫁了一个大户人家,却将那一家子整得鸡犬不宁,最终还把老公给克死了,于是当上了一个寂寞难耐的小寡妇。
  
  再后来呢也不知怎么搞的,小寡妇竟然勾搭上了赵悼襄王,还弄得他神魂颠倒,非要娶了这祸害入宫不可。
  
  当时李牧正在邯郸,闻此立刻表示反对。
  
  ——好女人可以兴家,坏女人却可以乱家,国君若是娶了坏女人,那可就要乱国的呀!
  
  赵悼襄王不听,好你个李牧,寡人的家事你也管起来了,你是不是管的太多了一点儿,难道本王要娶一个女人,还要经过你的同意不成!
  
  李牧无奈,叹息而退,眼看赵国的前途或将葬送在此女手中,吾却无能为力,悲夫!
  
  这女人果然没有让李牧“失望”,她一入宫,就开始一个劲中伤赵后与太子嘉,又派人冲撞太子,引太子犯罪。终于,悼襄王脑袋发昏,竟废赵后,立娼女为后,废太子嘉,立赵迁为太子,并使郭开为太傅,教太子赵迁读书。
  
  哈哈,郭开当老师,天大的笑话,这家伙能教出什么好学生来,他最厉害的四门学问,恐怕是声色犬马吧!
  
  如此家教,其结果可想而知,赵迁长大之后,成为了闻名全国的败家子,跟他那死鬼老爹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另外一边,秦王嬴政听说赵悼襄王死了,“败家迁”即位,大喜,立即命令驻扎在彰水南岸的大将桓齮,给我打!
  
  于是在赵幽缪王二年(公元前234年),桓齮统领秦军主力,向东迂回百公里,从漳水的下游,偷渡过河,一举攻下防备不严的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接着大军继续突进,兵锋直临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城下。一旦武城也被攻克,则意味着赵国的南长城被全线突破,邯郸危矣!
  
  “败家迁”一听说狼来了,吓得两脚直发软:“谁,谁可为寡人却秦乎?”
  
  有人说了:“老将廉颇在楚,常思用赵人,不如召其回赵。”
  
  败家迁摇头,廉颇老家伙都八十多岁了,且自魏奔楚这几年是一场胜仗没打,此无用之回头草,好马且不吃,寡人岂能食乎?
  
  有人又说了:“不如召回李牧,此良将也。”
  
  败家迁又摇头,李牧与寡人之母有宿怨,寡人甚恶之,还是让他继续在代郡吃西北风吧!
  
  群臣又推荐了几个人,败家迁一一否决。最后郭开说话了:“臣有一人,名扈辄,此人仪表非凡,有万夫不当之勇,王可用之!”
  
  败家迁大喜,还是太傅甚至我心,寡人就是喜欢帅哥和猛男啊,廉颇李牧这些老家伙,统统给我滚一边儿去!
  
  群臣个个傻眼,败家迁果然名不虚传,用人“不拘一格”,出手就是不凡,佩服佩服!
  
  于是扈辄领着十万大军,急赴武城解围,正中秦军埋伏。赵军疲惫之旅,哪里是秦虎狼之师的对手,结果秦大败赵军于武城,杀扈辄,斩首十万。
  
  消息传到邯郸,举城大悲,败家迁万分惊惧,赵好不容易凑活出的十万主力一朝丧尽,秦军若再攻,为之奈何?
  
  群臣无语,你个败家玩意儿,比你老爸还会败,一上台就败了我赵国十万大军,国中壮年,几乎殆尽,秦军再来,你自去战场上杀敌去,我们不管!
  
  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败家迁却想起李牧来了,对呀,慌什么,寡人还没输光呢!代郡李牧不是还有十万边兵吗?此危急存亡之秋,就别管啥代郡了,赶紧掉回来守老家吧!
  
  于是败家迁急遣使者,持大将军印,五百里加急,速召李牧回都。
  
  这是赵国最后一点儿筹码了,要么翻本,要么输光裤子,一切就看李牧的本事了。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梦断邯郸悲断肠——民族英魂李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