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 发表于 2013-2-11 15:27:36

拜年

  今天,我正在水东街买些菜,突然手机响起,显示出陌生的广东东莞号码,我用普通话回答:“你好,你有什么事吗?你能告诉我你是谁吗”对方回答说:“我是来你家拜年的,我童坊某某,找不到你家的家门,我车子停在宾馆,人在黄岗岭。”
  算算已经十五年了,那时我还在外地的煤矿上班。一天,我到工作面进行例行的安全检查。忽然间,身边一个工友用长汀话问:“你是长汀人,家住东门?”“是!”循声望去,矿灯照在被煤粉漆得黑嘟嘟的小伙子脸上,小伙子一边擦汗,一边和我说着话。在远离家乡的数百米的井下和一个亲戚不期而遇,他叫我“表叔”。
     说起这门亲戚,家在距县城八十多里的百十户人家的童坊小山村,从我懂事的时候起,这门山里的亲戚,年年都会来拜年。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有一年的年初四,大门敲得“篷篷”响。“表叔开门,我是来拜年的。”门开,一个五十多年纪的老头,风尘仆仆而来,裤脚一截还是湿漉漉的,一边往里屋走,一边说:“我们家里雪还没融化,路上到处是冰碴碴。”然后虔诚地上香、放鞭炮。
     这门来拜年的亲戚一般都有一个自报家门的习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些我们彼此不认识!我能记事时,经常来拜年的是我叫的表叔的人,高高大大的个头,六十年代便作了古。往后,来拜年的大都是我该叫他们老表,和叫我表叔的人来拜年。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表叔他们来一趟拜年不容易。他们是用脚板一步一步走完八十多里山路来的,山路崎岖、古木参天,常有老虎、野猪出没其间。如遇下雪、下雨,道路泥泞,行路的人更为艰难。那时节客人来我家拜年,一顶斗笠,一副挑子,一双草鞋,是必备装备。一路走来,到达我家时,我们常举着煤油灯去开门,进了里屋,放下挑子,客人长长地舒上一口气,“终于到了!”可见路途之艰难。
     后来,发生文化大革命,在那个历史条件下,我家以前做过生意,大多数人躲得远远地,生怕和我们这样的家庭交往,背上政治黑锅。我这门乡下亲戚有的当上大队干部,也不怕人家说,照样上我家拜年,在家神面前上香、燃放鞭炮。
    改革开放,农村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通了,私家车上路了,乘车到城里也方便了。来拜年的人都是当天来,当天回去,留也留不住。他们带来了谁谁出去打工,攒了很多钱;谁谁当上老板的消息。有的骑摩托车出来拜年,有的开车出来拜年。许多人西装革履,打领带,那里还找得到山里人的样子。他们来去匆匆,无暇与你长谈。
    应来我家拜年的从前三房人,各自有了第三代,第四代的后代了。不断分家已经分成了十多家,长辈为了使拜年的事能坚持下去,按房进行了轮换,有些家四、五年轮一次,有的十几年轮一次,排成了各自拜年当值的年份表,各自按表执行。小孩长得快,结婚了,当家了,轮到他拜年,我们没见过,来拜年得自报家门。
    现在的年轻人大都在外面打工、做生意、当老板,思想活跃、前卫。喜欢看“NBA”球赛,说“上网”说“中国好声音”。回家过年放假时间短,要抽出一天时间到城里来拜年,人又生疏,对他们来说实在是一个负担,该来的还是来了。他们说长辈叫他们要来的。说“说什么记着了拜年,记住了我们的太奶奶是从城里嫁进去的,我们不能忘了根”
“不能忘了根”成了这门亲戚几十年如一年拜年的坚持。
又是一年的坚持,今天来拜年的是在东莞做生意的,我说难为你们的坚持,他说“找你家真有些难,一代一代交代下来应该去坚持,这是客家人的亲情,不但我要坚持,还要交待他们要坚持,指了指身边的长汀一中读书的儿子。我们客家人就是讲亲情。” 比起来我还有些自愧不如。

家的地方 发表于 2013-2-11 15:39:42

这是习俗,只有我们中国有这样的温暖。

冬泳爱好者 发表于 2013-2-11 16:17:44

难能可贵,,持之以恒!

巴黎恋人摄影 发表于 2013-2-11 17:12:57

真的可贵

2285688 发表于 2013-2-11 17:49:11

穷亲戚也有钱了

把酒祝东风1 发表于 2013-2-11 17:59:16

优秀文章,支持!n神马都是浮云

把酒祝东风1 发表于 2013-2-11 18:00:11

太奶奶发的人多啊,这个传统不能丢的

把酒祝东风1 发表于 2013-2-11 18:03:02

好文笔,好记实,值得一读!

日出.东方 发表于 2013-2-11 18:25:19

一个平凡的客家传统风俗故事——拜年,道出了时代的变迁,人间的冷暖,不变的是客家人质朴的感情和传统美德,
愿好传统、好风俗世代相传!

日出.东方 发表于 2013-2-11 18:26:28

给张老拜年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