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到主力 发表于 2021-10-11 19:29:08

《长津湖》热映,这场战役和闽西人有多近?

没有人愿意轻易失去生命,

但每个中华儿女都明白,

守卫每一寸国土的意义。
这是迄今为止龙岩发现的唯一一份“万岁军”发出的阵亡通知书,我们还请专业人士进行了修复!
闽西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蒋红婴向记者介绍。



阵亡通知书

2021年5月23日,闽西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征集到一份珍贵的革命文物——阵亡通知书。

蒋红婴所说的“万岁军”就是抗美援朝中志愿军首批入朝作战的三十八军,而阵亡通知书所涉及的是龙岩雁石礼邦村抗美援朝革命烈士林远柏。



林远柏

林远柏烈士,1926年出生在新罗雁石礼邦村,1948年2月在东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一路随部队进军中南,一直征战到滇越边境。抗美援朝开始后,他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4师240团任副排长,1951年在第三次战役中不幸牺牲,当年6月30日,三十八军将阵亡通知书寄给其家人林杰昇。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闽西红土地,英雄辈出,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抗美援朝战场上留下了他们英勇的身影。战争中,像林远柏烈士一样的闽西籍将士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英雄儿女一道,响应祖国的号召,为“保家卫国”奋战在异国他乡,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现在就跟随党史专家符维健一起“回”到三年抗美援朝战场,听他讲述闽西英雄儿女如何以其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书写出一个个“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

英雄儿女,是最可爱的人

1950年11月初,志愿军分东线和西线两个战场向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发起攻击。正在热映的电影《长津湖》就是取材于东线战场作战的第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的战斗经历。

第九兵团是闽西籍将士比较多的部队,第二十军政治部主任邱相田(上杭县人)、参谋长俞炳辉(连城县人),第八十九师政委王直(上杭县人)等都是闽西人。他们按照志愿军总部的部署,率领部队,运动到敌人眼皮底下,向敌发动突然进攻,创造了“当代战争史上的奇迹”。当时二十军八十九师政委王直和师长一起,精心部署,采取灵活机智、近敌作战的战术,打击敌人。他亲率一个团,翻山越岭,尾追逃敌,取得歼灭美军一个大营的胜利。接着又指挥部队追击南逃之敌,胜利收复元山等阵地,给美军陆战第一师以有力的打击。为此,全师受到嘉奖,王直被提升为二十六军政治部主任。家喻户晓的电影《英雄儿女》,就是以志愿军九兵团的战斗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其中的师政委形象就是以王直(原名王汉清)为原型的。



王直(右二)在朝鲜战场

据资料记载,在长津湖战役中,王直所在的部队冻伤减员最少。面临严重冻、饿等艰苦环境和与装备精良的美军作战的双重考验,官兵思想比较混乱,作为师政委,王直亲临主攻团进行战前动员,一边稳定官兵思想情绪,一边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率部不畏艰险,英勇作战,将美军一个营大部歼灭,出色完成了入朝首战任务,受到军、兵团首长的表扬,特别是战时思想政治工作有许多创新经验,战役结束后就提升任志愿军二十六军政治部主任。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威武行列中,还有这样一支英雄的部队:它荣膺了“万岁军”的光荣称号,被誉为“王牌中的王牌,甲等中的甲等”,书写了军事史上的不朽传奇。它就是林远柏烈士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

行军中的三十八军

抗美援朝战争中,西线战场作战的三十八军和四十二军勇猛地向敌右翼迂回穿插,以切断敌退路。三十八军政治部主任吴岱(长汀县人)和四十二军政委郭成柱(新罗区人)率部利用敌接合部疏于守备的弱点,将南朝鲜第二军分割成两部分。我三十八军在德川地区向伪第七师,四十二军在宁远、孟山地区向伪第八师发起了猛攻,将敌两个师击溃。然后,三十八军迅速穿插平壤至价川公路的交叉点三所里,四十二军插到顺川以东的新仓里,陷敌于三面被围之势。美军为打通退路,南北夹攻三所里。三十八军冒着头顶上数百架飞机轰炸,地上近百辆坦克的南北对攻,英勇顽强地阻击敌人。其中以龙源里、松骨峰的阻击战打得最为艰苦,战士们打完了子弹,就用石块、拳头、牙齿和敌人拼命。

作战中的三十八军

1951年二次战役,吴岱向英雄部队赠旗

当时的随军记者魏巍走上了松骨峰阵地,被眼前惨烈的景象和志愿军将士的英雄气魄感动到,挥手写下传世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三十八军顶住了南北两面的敌人,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嘉奖电中加上“三十八军万岁”!

搏击万里长空,书写空战传奇

1950年12月4日,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武平县人)正式签署空军赴朝作战命令,时任志愿军空军参谋长黄炜华(上杭县人),志愿军空军第四师副师长王香雄(上杭县人)率部参加了反“绞杀战”和1953年反登陆战役准备,并参与指挥击落第一架敌机和所在部队以后击伤80架敌机的战斗。王香雄经常在指挥所直接指挥空军作战。在一次空战中,空四师和友军一起进行了双方有200多架飞机参加的激烈空战,首开击落F-86战斗机的纪录。在随后的22天空战中,击落击伤敌机30架,取得重大胜利。志愿军空军后勤部长杨尚儒(连城县人),带领机关人员深入各战场调查研究,向地勤人员发出“一切为空战的胜利”号召,千方百计保证前方的需要。空军三师侦察科长黄清旺(新罗区人),参与空军航空兵部队的组建工作和抗美援朝战争,出色地完成了空中侦察任务,1952年任空军三师9团副团长,荣获抗美援朝二级勋章。在朝鲜空战中,志愿军空军摸索出了世界空战史上著名的“一域多层四四制”空战战术原则。美国一本书中由衷称赞“中国空军司令刘亚楼是个制定作战计划缜密的优秀将军”。

强者相遇,英雄无敌手

1951年初,我志愿军转入机动防御作战,由司令员杨成武(长汀县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南生(连城县人)率领的第二十兵团奉命入朝。该兵团坚决顶住美军的“立体绞杀战”,“坦克劈入战”及“特种混合支队作战实验”。在战斗最紧张的阶段,杨成武十天十夜没有上床睡过觉,其中战斗最激烈的三天,歼灭美军1.7万余人,创造了志愿军日歼敌的最高纪录。接替防御的作战中,二十六军副参谋长王培臣(上杭县人)、七十六师师长陈忠梅(永定区人)等闽西子弟,率部在七峰山、海龙山的防御作战中,与敌反复拼杀争夺,曾创造了一个班以反坦克手雷一举击毁敌坦克9辆的模范战例。曾任炮兵二十一师政委、东北军区炮兵干部部长的刘禄长(上杭县人),受命担任志愿军炮兵部部长,他注重抓战术的提高,要求炮兵加强机动性,做好与步兵的配合作战。经过一段时间的阵地练兵和实战摸索,炮兵的战术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敌军掌握绝对制空权、炮火占优势的情况下,我炮兵通过适时机动,一般都能在一个攻击点上形成局部火力优势,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在著名的上甘岭战斗中,炮兵第二、第七师投入战斗,同时使用了75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114门,共发射炮弹40余万发,在单位火力密度上创造了我军战史上的最高纪录。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指挥员、坦克师师长黄鹄显(上杭县人),奉命率年轻的装甲兵入朝作战,他指挥部队克服在朝鲜战场上难以想象的困难,积极主动配合步兵作战达134次,击毁击伤敌坦克20辆,还协同装甲兵指挥部所属的高炮部队对敌作战1369次,击落击伤各种飞机137架。

植根红土地,锻造英雄

陈桂昌在朝鲜战场

1952年9月,作为第一期轮换部队的第二十三、二十四、四十六军入朝。二十三、二十四军的前身均是闽浙赣地区的游击队,英勇善战。第二十三军67师师长陈桂昌(新罗区人)率领志愿军英勇顽强,同敌人反复争夺阵地,一再打退敌人的进攻和反扑,守住了阵地,朝鲜战争结束后,陈桂昌所率部队负责留守,1958年,他向朝鲜人民军移交了我志愿军驻守的阵地坑道后,于1958年最后一批撤离朝鲜,赴朝作战的闽西籍将士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志愿军三兵团政委袁子钦(上杭县人)积极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深入第一线了解部队情况,组织部队采取各种措施,克服困难,战胜严寒,完成作战任务。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5站站长邱金发(新罗区人),曾是长征路上强渡乌江的英雄,抗美援朝中负责指挥6个汽车团军区运输任务,冒着敌机的轰炸,夜以继日出色地完成任务,1985年临终时,身上还留有9块弹片。曾随红军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九死一生的幸存者曹麟辉(新罗区人),参与人民空军创建,任空军军事订货部副部长,1950年10月入朝作战,任中朝联合司令部后勤器材处处长,在战斗中负伤。红军最早的医官之一叶青山(长汀县人)积极参加组织指挥伤病员的收治工作,为挽救志愿军伤病员的生命作出了努力。

据统计,闽西籍的68位开国将军中,直接参加了朝鲜战场作战的就有20余位。

抗美援朝胜利后,有66名闽西籍烈士被登记在册,其中,永定籍烈士27名,在各县(市、区)中数量最多。这些在册烈士大多为基层战士,职务最高的是营长熊文彪,来自永定湖雷,牺牲时30岁;年龄最小的是16岁的炮兵战士廖钦照,来自永定歧岭。

电影《长津湖》,借七连指导员梅生的话说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心声:“为什么我们这么拼命,不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没有硝烟的年代。如果我们这一仗不打,就是我们下一代打。”

今天,我们不必担心

“明天与战争哪一个先来”

这每一秒安稳

都是英雄们拼命换来的

如今盛世,如你所愿

(注:史实材料由闽西革命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蒋红婴、新罗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党史专家符维健提供,部分史料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考证。)

龙岩市全媒体中心出品

掏史告罚 发表于 2021-10-12 00:28:56

无回帖,不论坛,这才是人道。

汀州府(童坊) 发表于 2021-10-12 08:21:32

闽西儿女在长征期间和建国初期确实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牺牲

明煜春 发表于 2021-10-15 16:45:37

你这标题不能这样表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津湖》热映,这场战役和闽西人有多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