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记忆--遗漏已久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馆前镇云峰村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开展游击战争驻扎地,本村座落在清流、宁化、连城、长汀四县的交界处,东有牛路岭,南有埠头溪,西有牛栏石(海拔1130米),北有脚盆寨和云峰峡,四山环抱,树木林立,高山峻岭,地势险要,是一处易隐蔽又好出击的军事用地的好地方。一九三零年至一九三三年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独立团第一连,受苏维埃政府和十二军的指派该部队在云峰村第二组田塅屋新屋里驻扎,进行革命活动。在这期间当地有马国铨、马传国、马传杭、邱和启、李耀泰、肖毓茂、李耀盛、马凤城、王衍添、李伯养、李耀升等许多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队伍,周边乡镇也有许多青年前来应征入伍(后来马凤城任红军高层领导,邱和启任连长、马国铨任排长)。这支部队是最早入闽的一支分队,从汀州方向经过童坊、彭坊、称勾水、石背、井口到达该村的,这支部队在此驻扎期间主要活动在周边的几个乡镇,如连城的四堡、北团,清流的长校、里田,宁化的曹坊、治平,长汀的馆前,童坊的龙头坊、彭坊等地。据马国铨生前讲过:毛委员、朱总司令和红军高级领导罗炳辉、潭震林等许多领导曾多次到此地视察和指导工作,并在离此地六公里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连城县四堡乡马屋村祠堂门口,召开了一次村民动员大会,会议一结束立即转移到连城县新泉等地部署下一步工作。到了一九三三年冬,由于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这支部队转移到宁化、清流、长汀各乡镇、连城、上杭、永定、武平、龙岩等地开展革命活动。在龙岩的雁石和湖雷的战斗中马传国、马传杭均已受伤,马国铨为了保护伤者撤离战场,护送伤员到后方治疗,结果他们几个红军战士和部队失去了联系成为失散红军。这支部队在此地驻扎了三年多近四年的时间,开展游击战争,扩大红军队伍坚持漫长的革命活动。
现将红军在此驻扎时的情况,根据失散红军马国铨生前的口述作一个简单的陈述:
红军进村时看见此处的环境和三座民房宽敞明亮,其中一座马宅为土木结构,有坚硬无比的沙灰墙,独特建筑造型,前有围屋,后有高坎和茂密的森林,易守难攻,是一个驻扎部队的好地方。根据当时老人讲述,该房始建于民国初年一九二八年完工,前后共花了十余年时间才将此房屋建好,建成后在方圆百里的乡镇颇有名气,周边的乡镇大家都知道。有这样宽的就没有这样方正,有这样方正的就没有这样宽的。在迁居时正逢已故的小学校长马勋炳做满月酒。红军进驻时有个别士兵建议要把该房烧毁。有一位红军领导干部看了厅堂正中的匾额文字后说:这是一户贫困农民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劳动积攒下来的劳动果实,而不是靠剥削来的,我们要给予保护,再说,我们的部队转往时也有个地方住宿,结果完好无损的被保存了下来:(厅堂匾额以“田牧”二字为题;上联是:田家况味由来别,下联是:牧地风情独自多。匾额正文是:边郡田牧此吾家,新息志曰,堡里尤多荒,随在可田,亦随在可牧,先世以来供衣食,长子孙者,依为田牧是赖,吾老矣,苦无新息开疆大志,而耿耿此心却未能忘,敢揭“田牧”二字,勖我后人云尔,落款是:谷旦吉日主人立,农历戊辰年(1928)
红军入驻后本屋主人支援红军退居老屋居住,红军经常早上起床,在该屋坪里操练,甚是威严,当地的村民还经常帮助红军担水、挑柴、送饭,积极支援红军工作。红军还留下当年用过的产物如床铺、桌、椅、凳、棕衣等生活用具,据说当年红军还请来木工做有几张简易的架子床,给伤员、病号休息,这几张床的结构极有特色,床头、床尾以红缨枪的造型(另附实物照片),意思是号召工农大众拿起武器同土豪劣绅和剥削阶级为解放劳苦大众而斗争,为人民群众创造舒适、平安、过上太平日子的象征,现仅存一张,在村民马XX家中保存。还有用过的桌、椅、凳等。红军用这些椅、凳来召集会议,吃饭和日常生活及办公之用,这些产物现已破烂不堪,现还有很多当年红军留下的宣传标语和宣传漫画(实物照片),如:“打倒国民党军阀”、“拥护红军打倒帝国主义”、“纪念列李卢巩固革命根据地”、“纪念列李卢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消灭十九路军阀”、“打倒土豪资本家”、“中国共产党万岁”等等。至今清晰可见,内容丰富。可是,几十年来一直无人问津,二零零八年开展的第三次文物普查及文化遗产普查时,馆前镇文化站在村民的提供下才发现该村有这样一个重要的鲜为人知的遗漏已久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并给予了申报上级。这是一个无形的资产,不能再生的能源,在上级各有关部门重视下,并派专家考证确认为革命基点村和文物保护单位。 山清水秀的革命圣地
四季如春的红色记忆
气势磅礴的练兵场所
历史不容篡改,事实胜于雄辩。有些人认为这是某个家族的祖厅。谁知道,这是中国人民的命运之所在。
叙述到位,详尽. 一唱雄鸡天下白,春暖花开是雲锋。
过河拆桥枉世间,谁能理解此中寒?
CTW有你更精彩 ^_^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