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应该用在刀刃上
今天和朋友聊起来,说到了“公益”这个硕大的辞藻,这一周有空的时候会起早点,甚至熬夜于书本之中,故常走于新民小区与一些廉租房之间于晨,看到很多奇怪的景象,和大家略为分享:景象一:几个老太太常提着家里剩余的米粮去庙里,供奉佛祖或是一些神灵。
景象二:几个老公公围坐一旁,打着老年人的牌,并且金额不少哦。
景象三:三三两两的老公公老太太总把多余的水果、米粮、牛奶甚至于一些日用品扔到垃圾堆中。
景象四:每次从二小上完课,回家总能看到一群某中学的学生提着一堆又一堆的东西去看望老人。
景象五:饭后去那里散步,总能听到,那些老人谈论起的就是,这个月我又收到了多少多少的慰问品,多的用不完。
......
凡此种种,我便不一一列举,总能在他们中插上嘴,也许这也是我的本事吧。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都是孤寡老人或者五保户又或是低保户,但他们为什么这么奢华的去做一些让我这样一个学生都匪夷所思的事情呢?
据我这一两年做义工的经验和我接触社会的阅历解答了这个问题, 在城里的孤寡老人一个月大致能够受到来自五六个地方甚至七八个地方的人来看望,收到的慰问品也是不计其数,有来自学校的,来自政府部门的,来自商家的,等等。城里的敬老院或者儿童院总是受到世人的抬爱,而乡村的敬老院却鲜为人知,我和义工朋友们曾亲身走访了长汀大部分的乡村敬老院,有条件不好的,也有条件差的,更甚于有路都没有修好的敬老院。
而城里孤寡老人所需要的真的是这些慰问品吗?乡村的那些孤寡老人为什么却无人问津呢?其实我觉得对于城里的孤寡老人这些慰问品够了就好,但是量多了恐引起质变,从而引起质变。而乡村的孤寡老人应该首当其冲的解决温饱问题。我相信这群人出发点是对的,但却失去意义,为什么这么多人在做呢?一、面子工程,二、发自本心,但却不知道社会的现状,尤其是学生们。三、城里毕竟较为近一些,大部分的人舍近求远,挑容易的做。
其实反思一下,追根溯源,想想,这是不是中国教育出了问题呢?一味的在意分数,却丢掉了教育的本质呢?我想说的就是这个。存在问题的教育体制,错引了学校、老师
家长、学生等。
很多人知道却无法改变,其实我觉得这并不对,如果每个人都改变了,从而改变了体制,量变引起质变。
国人曾在日本的侵略中败的很惨,以南京大屠杀为例,曾曝出一个日本兵杀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中国人,这不是滑稽可笑吗?就是一百头猪,日本人也没那么容易杀完。国人还不懂去反省吗?
言多必失,就讲到这里。但我想以此文献给所有做着慈善事业的同仁们,希望能够真正帮助有必要帮助的人! 对啊。。 有同感呢 深思啊! 让人深思的道理 这就是儒家思想 。 有深度 做慈善容易,把慈善做好很难。标哥就是例子 就看用心与否咯,发自内心乐于助人的总是少数。
社会需要更多热心肠的人!
回 ぉ幸运草お 的帖子
ぉ幸运草お:就看用心与否咯,发自内心乐于助人的总是少数。社会需要更多热心肠的人! (2015-01-12 10:35) images/back.gif
其实我觉得不然,如果没有帮到到该帮助的,有可能会助长不良风气。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