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书社——浅谈《论语》
树民9:08:53今天是否开始讨论论语
官鸿9:30:14
窃以为,欲善其事,必利其器。这部先古典籍,精深难懂,不妨做些准备工作。夫欲登泰岳,高山仰止,何不曲行纡余而上?四处搜讨,得近代贤者读论语心得,你我不妨先读再议,如何?
官鸿(38024665) 9:33:06
钱穆、南怀瑾公对论语屡有新发,悉以白话文阐释,今人读来,诘曲聱牙之感一扫而去。不妨一读。至于于丹诸辈,暂不作推荐,亦不作议论
铨云9:34:44
怀师的别裁史哲互参,值得一读,但怀师的理解有些有臆断之处,需要谨慎的读。
钱穆一代大师,其释别有新意,可用力着读。
官鸿9:35:44
祝兄言简意赅,字字可参。值得书友们注意。
铨云9:36:11
于丹者虽学力不精,但文辞很美,她当年一讲,使得论语销量翻番,于儒学亦可谓功莫大焉。亦不可小觑。
官鸿9:36:55
于丹说论语亦有主观臆断之处,更需谨慎
铨云9:37:06
呵呵,官鸿兄过奖,只是看着一帮同学之辈,欣欣然,便话多了些,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嗯,确实如此
她重在一个心字,常围绕自家观念打转,故有臆断处,有局促处,
官鸿9:40:14
登临高远,你我亟需筇杖,钱、南、于者,便是。先攻读些时日,再做议论
铨云9:44:16
此篇论语今读,乃李泽厚的作品,亦值得一读
官鸿9:46:12
亦有杨伯峻译注者
官鸿9:46:37
杨伯峻
1909年生于湖南长沙,祖父以上三代单传。他是母亲的第二胎,未足月而生,生来很瘦弱,却也是长房长孙,所以祖父母对他爱护备至,生怕像孙子那样夭折。
从小足不出户,由祖父亲自授读古书。读完了《诗经》,又是《左传》,还兼读吕祖谦的《东莱博议》。在插进小学三年级后,放学回到祖父书房读《左传》和《东莱博议》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当时虽然能通背,却不解其中意。
直到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取《春秋左氏传》加以温习,才渐渐懂得一些,但离理解还差很远。这个启蒙教育阶段影响了杨伯峻的一生,为后来专攻《左传》定了位。
官鸿9:47:56
也算是民国奇人
官鸿9:48:50
杨伯峻随叔杨树达——著名的语言文学家学习,1931年还拜在黄侃先生门下。
两位先辈给了他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一日得《刘申叔遗书》,其中有关《左传》的文字相当多。杨伯峻读罢有很多感受:
一、“刘师培之为人虽不可取,但《左传》之熟,读书之多,却使我十分羡慕。无怪于章炳麟能捐弃前嫌,要营救他,说是为中国留一读书种子。”
二、章士钊在《文史》发表的关于《黄帝魂》的文章不可信。文章提到:作者与刘申叔相交时不见他很用功,他家累世以习《左传》有名。申叔的有关《左传》文字可能是抄袭他父、祖辈以至曾祖的遗稿。
当时,杨伯峻正细读刘文淇等三代所著的《左传旧注疏让》,研读了刘申叔的有关《左传》文章,推翻了章士钊的观点。
他认为:“刘申叔一则承袭家学,二则天资聪敏过人,所以虽然只活三十六岁,便著作等身,而于《左传》尤为精熟,能发挥自己的独见”。
于是得出结论:申叔的治《左传》,超过祖辈、父辈甚至刘文淇,其文章当然不可能是抄袭而来。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章士钊当面直陈其观点。
官鸿9:55:00
民国大师们,承上启下,身处亘古巨变中,思想之激荡活跃,与春秋战国百家诸子略有相似处。他们离我们尚不算太远,可引为你我读书之津梁。
铨云9:59:48
是的,可惜仅有几十载,建制后,便一切归于寂静,可叹可叹
官鸿10:00:41
还不待“开来”,便戛然而止。
铨云10:01:41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的国学热虽鱼龙混杂,但于国学之振兴而言,还是功莫大焉的。
官鸿10:02:11
赞同。有胜于无。幸亏有港台,幸存的大师们偏安一隅,中华文脉一息尚存。若留在大陆……钱穆先生也……
官鸿(38024665) 10:04:33
极爱钱穆先生。今年所读,悉数是他的著作。
铨云10:04:51
佩服,于钱穆,仅知一二,所读甚少
官鸿10:08:04
读书,由钟情的老师开始,怀着极大兴趣,搜讨他所有作品。或是一法。
青林闲花10:14:00
现在知道差距了,呵呵,必须老实读书,先补补课
官鸿10:16:13
读书做学问,是少数精英们,穷经皓首,自甘清贫,勇于为之的事情。自然不能同菜佣牙贩之属语。流俗,则不提“读书”二字也罢
官鸿10:17:10
青林过谦
官鸿10:18:44
希望是:小园可留清客驻,悉作百尺高楼语。
树民10:19:22
觉得杨伯峻注解的《论语》也不错
铨云10:22:02
在下认为,最好先读朱子注的论语,虽然其因坚持理学的一些根本认知,有些释注会有些牵强,但毕竟其所窥见的堂奥之深是后学诸子所不能及的。
青林闲花10:23:04
谢谢楼上的指教。去年一直在听曾卫平老师的课,也跟阁下的见解约略相似。
树民10:24:22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各位贤达,先说说这两句吧,期待
官鸿10:24:37
有道理。画论曰:取法乎上。朱子一代圣哲,其注论,不可不知。不过,读朱子注,需略备古文功底。
官鸿10:32:26
孔子曰孝曰悌,曰父母曰兄弟,其着力点不外乎在“人心”。温柔敦厚,知孝悌,重情义。像这样的人,国君们还怕他们作乱么?你我身边都是这样的人,世风不就清明了么?你我身边尽是读书人,谦谦落落,世风即在此风气中酝酿,这样的国,岂非武陵桃源哉?
孔子论语,开卷即曰学,诵读练习皆是学,学,觉也,不学则不知,不知温柔敦厚,不知孝悌廉耻,人如蛮獠,其国岂非禽兽世界哉?
青林闲花10:45:48
嗯,曾老师讲“学而时习之”的“习”,是“习练、身体力行”的意思,也就是“知行合一”。学到了知识,同时在生活中习练。像“吾日三省吾身”,就是一种日常修养方法。
树民10:48:25
第一句的三句话大家是否觉得有点像人生的三个阶段?青年、中年、老年
官鸿10:56:07
学以为己为道,人不知,义无可愠。虽贤如颜子,不能尽知孔子之道之高之大,然孔子无愠焉。
或曰:学日进,道日深远,而人不能知。心能乐道,人不脐此境,无怫也。
君子,成德之名。学至此,可谓成德矣。
从“我”和“他”两方析之,似乎比较理性。这是钱穆先生的思路。
先古文章,后世多有阐发,各执一词,各执一端,不无道理。
兼听则明矣
树民11:04:24
兼听则明
官鸿11:05:17
尽信书则无书,卷帙浩瀚,你我蠹游,还需一份冷静
铨云11:09:29
习,朱子注,鸟之数飞。从字形上看,当是小鸟学飞状,所以,注为践习,实习比当下的复习高出无数倍。此其一,此二,从整体看这三句,不仅仅是人生学习的三大进阶,更是儒学为学的三条根本之所在。
官鸿11:11:30
兄有所精阐,息作静听
铨云11:11:34
何谓论语,它不仅仅是编纂出来用以保存资料的,它当是孔门弟子用以教学后进学子的教科书,所以开篇三句论学为理所当然之事,是孔门教学的教学总论。在下以为,它揭示了孔门学习的方法,路径与目的。
方法者,习也,即学后而用,用而后能会意于心;路径者,同道友朋间的切磋琢磨也,为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在同学共进也;目的者,为君子也。故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所学者,在我修身进德以成君子,人知不知于我何有哉,人不知又何愠哉。
此三句儒学学习之根本也,故置于首篇首句。
官鸿11:16:03
耳目一新
铨云11:16:21
呵呵,一家之说,不成体统。
铨云11:16:31
问道于同道而矣
官鸿11:16:54
各抒己见,讨论才成为必要之事。悉数异口同声,则无论道矣
铨云11:17:48
首句论学,次句何以论孝。无他,在孔门之学不如后世尽在学知识,而在学做人,而做人之根本,在一孝而,所以,论学后,立刻论孝,为学者心中立个根本。
人常言论语仅是语录杂锦,非也,论语恰恰是孔门弟子精心编纂之教科书也。后世学者因无法窥见其中堂奥才有如此妄语。
官鸿11:19:58
兄之言,亦作兼听之一,搜为来日所“明”之资
铨云11:20:09
唯反复数研,方可得其中之意。
这一精心编辑之说可参阅怀师的别裁。不过怀师也没有说得很清楚。我反复读之,也仅能明了一两篇的编辑意图。论语之深,非我等可窥得的。
官鸿11:21:57
身、家、国,由己推彼,跬步之功,看来还是在于自觉自悟啊
(待续) 官鸿知识渊博,学习了!
回 我在呼唤 的帖子
我在呼唤:官鸿知识渊博,学习了! (2013-11-08 15:02) images/back.gif版主过誉,望各位方家书友批评指正。 不错 瞧瞧 欣赏!拜读! 观鸿儒论道若风乎舞雩 快哉! 学习 为苦难众生!为正法久住!向你学习! 高山仰止!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