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区的妈祖海神
客家山区的妈祖海神
梅州网www.meizhou.cn2013-10-09 09:49:45 来源: 梅州日报
http://hakka.meizhou.cn/Comm/NewsImages/M/1310/09/1a59ed1fefd3446a8bd413a7d0494ffb.jpg
▲平远仁居镇天后宫坐落于东门驾虹桥畔。该桥始建于明万历廿五年(1597)。http://hakka.meizhou.cn/Comm/NewsImages/M/1310/09/3deb9859e5af48259f685a0194b454dc.jpg
▲平远仁居镇天后宫坐落于东门驾虹桥畔。该桥始建于明万历廿五年(1597)。
探幽
平远县仁居镇东门驾虹桥畔的天后宫,是周边镇村善男信女膜拜“海神”妈祖的圣地。逢年过节和初一、十五,香客们都会前往焚香点烛,虔诚祈福。每年妈祖娘娘诞日和升天的纪念庙会,更是热闹隆重。
天后宫里供奉的妈祖,是福建莆田人,为五代闽王时都巡检林愿之第六女,生于宋元祐间。据传说,她出生时异香弥漫,十多天香气不散,出生后一个月未啼哭一声,其父为其取名林默。她生而灵异,死后为神,常显灵于海上,救助遇难的渔民和商人,人称女神,在其故居地湄州,为她塑像建庙崇祀。由于妈祖神威显赫,有求必应,所以,凡沿江河海的地方均建其庙供奉。历代统治者为了祈求水运平安顺利,也大力褒扬而屡获朝廷敕封,元世祖封其“天妃”,清康熙皇帝封其“天后”,从此“天后”四海传扬,成为深受民众崇敬的海上救难女神。
平远县仁居镇既不近大海,又没有大江大河,是典型的深山区,为什么会有祀奉海神的天后宫呢?
据 清嘉庆二 十五年(1820)版《平远县志》之《凿石通河碑记》记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设立平远县,县治设于粤、闽、赣边崇山峻岭之中的仁居,交通状况十分落后,只有崎岖陡峭的山间小道,商品货物全靠肩挑背扛。县城所在地的仁居河,河道曲折迂回,乱石阻滞,使古代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小木船、小木排也无法通行。历代知县为改变落后的交通状况而冥思苦想,还是束手无策。一直到建县20年后的明万历十年(1582),第七任知县黄郁桂领一班幕僚,沿河一路勘察,制订凿石通河方案,并将方案和可行性呈文上报潮州府 (当时未设嘉应州,平远隶属潮州府),不久得到核准和拨款。知县黄郁桂又带头捐俸并 亲自指挥,当地百姓也纷纷为这一善举捐资献工。大家同心协力,日以继夜,用原始简单的铁锤、钢钎等工具,从仁居东门青云桥至石窟会镰子渡,凿大峰、剑门二滩,铲平水道。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正月,至翌年三月,历时400多天,凿、撬顽石、礁石无数,凿修河漕滩头,疏浚河道共二万五千一百余丈。竣工时,府州官员前来道贺,与县吏同乘官舫,民众亦争乘轻舟,兴高采烈试游新河。仁居河上舟楫往来如织,从此,货物可用小木船运输至差干、武平下坝,入三河,直达潮州。为了祈求船运平安、顺畅,人们自然想到了海神妈祖,便建造天后宫,迎奉妈祖天后娘娘,虔诚祭祀,祈求保佑,据说还十分灵验,每次出船,遇到风险,只要向天后娘娘祈祷,都能化险为夷。
虽然后来由于人口逐渐增多,大量开垦农田,截筑堤堰引水灌田,致使河水流量不足而废止通船,但海神妈祖——天后娘娘,已经融进了客家文化,成为山区人民崇信的客家保护神,得以世代延续。这一传承,是客家人从实用功利出发,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的表现。(冯锡煌文/图) 妈祖娘娘恩泽天下 看看 这一传承,是客家人从实用功利出发,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的表现 客家保护神——好文章!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天后宫 分享 好文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