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鸿 发表于 2013-7-9 19:20:09

《书罅小札》——读沉思录



相隔两千年的邂逅,奇妙,遂记。公元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日



一堆小小的会呼吸的肉体,再加上发于肉体的各种大小欲望、爱、勇敢或者胆怯,于是,“人”出现了。


流光无情,席卷一切。席卷卑微的生命的同时,也带走绝望、恐惧,和关于这个肉体的一切。
与其在绝望中颤抖,不如用智慧烛照心灵。以通明豁达的姿态,走完这人生苦旅。

一天之中所做作为,皆如辞世之前最后一个行为。执此念,则能洗尽琐碎妄念,有所专注,有所澄清。无粉饰,朴而厚,单纯却不简陋,这便是理想的生命形式。


人之初,性本善。饥食渴饮,生存之需,未伤本性。骄奢淫逸,人欲渐炽,心乱神迷。清心寡欲,“清心”必由“寡欲”始。

有害的意识往往令庸人着迷,欲罢不能,更有甚者,有人将其视为“生”的全部意义。


“不关心自身内心活动的人,必然是不幸福的。”——“心田”之大小,“土壤”之软硬,“作物”之丰寡,全在于“农夫”的辛勤劳作。一亩三分地的幸福,不假外求,躬耕自取,何其乐也!


有一种人,常常背上行囊望四处走去,不知疲倦,遥望远方,义无反顾。他们热衷于“走出去”,却从不走向自己。他们津津乐道于曾经征服的土地,却从未留意那一小方亟待开垦的“心地”。

有另一种人,常常自诩阅人无数,热衷于人前卖弄古人字句,言之凿凿之态,仿佛亲身经历。其实,他对自己知之甚少,形同路人。


“神性”深藏每个人内心,它时而微弱,时而强大,若有若无,忽远忽近。所谓“神性”,即“土性”。贴近泥土,贴近安宁与平和。它会蛰伏,它会孕育,若愿耕耘,它则焕发勃郁生机。我们对“神性”之脾性有所深究,则能导引自如,心归于安宁。

每个人内心都供奉着一尊神灵,它强大之时,常常庇护孱弱速朽之肉体。无神明庇护之肉体,如兽,游走丛林,摄食攫物,贪婪成性。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古人与今人,神明与神明,常有会心之处。


什么工作,足令我们百折不挠,一心进取,无论饥寒交迫,抑或死生相逼?此事必与心灵相关,与皮囊下之自由相关。
只有在百草园独处的日子里,我才会获得持久的欢愉与平静。躯壳无法不朽,百草园或有望长存。


参透生死两端,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广阔的视角。给自己一个广角镜头,也就给了自己一个通达的风景。给自己一个微距,则有望看到一花一世界的如来之境。


许多事物飞快地诞生,另一些事物则飞快地消逝。一些人非常“幸运”,另一些人则正经历着“不幸”。上天安排好这一切。身处时间各节点的人们,别无选择,又无从选择。若将自己置身与神的伟大创作中一一对比,我们则发现,我们是那么的格外受上帝恩宠。
2012年12月3日记2013年7月9日整理
于深圳百草园

星星望月 发表于 2013-7-9 19:48:50

Re

:《书罅小札》——读沉思录

雅馨美容养生馆 发表于 2013-7-9 21:00:51

不懂

汀州飞龙 发表于 2013-7-9 22:14:01

不错

梅赛德斯 发表于 2013-7-10 10:52:39

奇妙啊

兰心蕙质 发表于 2013-7-10 14:22:40

读不懂也读一读

兰心蕙质 发表于 2013-7-10 14:23:10

感觉很好

把酒祝东风1 发表于 2013-7-20 13:31:35

读官鸿的美文,总会有一种后的清新惬意的感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罅小札》——读沉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