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团锦簇迎春来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县江西、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福建,香港部分地区,分布约120余县。先世居黄河流域,西晋末年(4世纪初)、唐代后期(9世纪末)因战乱大批南下。1270年代南宋灭亡後又迁至赣、闽、粤等地。自称「客家」或「来人」,以区别於本地人。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之一,保留较多古汉语音韵。客家人不仅具有语言上的独立性,更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与文化传统。客家的立春习俗丰富多彩,以下介绍的就是客家常见的立春习俗。
交春
赣南、闽西地区的客家人习惯将立春这一节气称之为“交春”。客家的“交春”不包括立春节气的三侯(五天为一侯),而特指立春日“春”到来的时刻。2013年2月4日0:13 (子时)立春。 交春之时,客家传统习俗需家家户户放爆竹相迎,闽西三明客家更对天礼拜,名曰“接春”。这一天,当立春时刻到来时,赣南客家人那怕是在半夜,人们也要点燃香烛,鸣放鞭炮,以示迎春,接着便摆春酒,吃春卷,旧时还要耍春灯,相互庆贺。 如何判断交春时刻?客家人往往将鸡蛋竖起,若松手而蛋不倒即是“春”来了。或者将鸡蛋置于水中,交春之时一到原本横向浮在水面的鸡蛋便能慢慢竖起来。客家民间认为只有这一时刻,新的一年才真正开始。 客家的立春习俗,无论“拜春神”(即祭芒神)、“吃春饼”还是“送春牛”、“舞春牛”均显得非常古老而传统。周代有天子设东堂迎春的仪式,当时祭祀的是春神即句芒神。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之神。远古时期,最早在立春日祭祀者除专职的礼官外,便是从事耕作的农人。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开始有祭春牛的民俗活动,而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97年)则有送春牛、吃春卷等习俗。送春牛也叫报春、打春、赞春,有人在立春前几日边敲小锣竹板,边唱赞春词,挨户送春牛图。 拜春神
客家的春神即古老的句芒神,是众神中主管农业的天神。客家作为中国农业文明的典范族群,对春神格外崇拜。 接春
三明客家的拜春神习俗名曰“接春”。交春之时,耕读之家在大门上张贴“迎春接福”、“春到家兴”、“春到福临”等红纸条幅以表迎接春神。立春时节在每年公历(亦称“西历”)2月4日或2月5日,也就是在闽西客家人“老历年”的前后。立春在过年之后称作“年里春”,立春在过年之前称作“年外春”。 报春
所谓报春就是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当日,让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样子,于街市、里社道路上高声喧叫“春来哩”、“春到哩”,将春天来临的消息报告给邻里乡亲。报春民俗的另一层用意在于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客家人的春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竹竿上高挂的长条形旗帜,一种是客家妹子立春时节的装饰品“春燕”。春燕又名幡胜、彩胜、春书。南北朝梁代宗懔著述的《荆楚岁时记》载曰:“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可见女性立春佩戴春幡、幡胜的习俗,应最迟始于汉末魏晋,从此历代沿袭,形成了风味十足的立春文化。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北朝妇人,……立春进书,以青缯为帜,刻龙象御之,或为哈蟆。”宋末元初周密所著《武林旧事》卷二则记载:“(立春)前一日,临安府进大春牛,设之福宁殿庭。……预造小春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巨各随以金银线彩段为酬.是日赐百宫春幡胜,宰执亲王以金,余以金裹银及罗帛为之。系文思院造进,各垂于幞头之左人谢。”宋元时期又称幡胜为“闹娥儿”、“斗蝶”、“闹嚷嚷”、“长春花”、“象生花”等。明代《酌中志》:“立春之时,无贵贱嚼罗卜,曰‘咬春’。……自岁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或簪于首,以应节景。”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立春:“戴‘闹嚷嚷’,以乌金纸为飞娥、蝴蝶、蚂蚱之形,大如掌,小如钱,呼曰:‘闹嚷嚷’。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戴满头者。”
http://www.hakkaonline.com/forum/images/bj2008/attachimg.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