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悠悠
原文转自QQ:1738547303的空间,作者是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据说打个字都非常困难。下面的内容转自他的QQ空间: 最近没看到什么感兴趣的电视剧,于是,翻出山歌碟片放映观赏。“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民在生活、劳动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其语言朴素精炼,内容丰富健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客家地区普通流行。一般中、老年人才喜欢听,年轻人大都听不来,有人说一听到那种音调全身都会起鸡皮疙瘩,但我却喜欢听,就像听流行歌曲那样,津津有味,乐此不疲,这缘于我父亲,小时候常听父亲哼哼,醉酒时,更是放声高亢。
父亲三岁时过继给他的叔父当孙儿,从小没有享受过多少父爱母爱。十六岁时在当时的“外贸商店”帮工,十八岁入伍当兵,在部队入党,退伍后做生产队的“保管”,后来当上村干部,种种境遇,把父亲历练的开朗乐观,喜欢热闹,跟母亲结婚后生下我们。那时家里非常困难,没有房子,到处租住,家里又没老人照料。母亲肩上背一个手上牵一个,安排照看生产队里的瓜地。尽管困难,父母对我们却非常疼爱,有好吃的都留给我们吃,逢年过节都会给我们做新衣服。那时,父亲在墟场做“协管员”,每个墟天都得去当值,每次都会带回水果点心。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慢慢长大。
大概是八三、四年,村里要修筑石拱桥,资金不足,组织民间文艺队,到各个村去表演募捐。父亲是村干部,当然责无旁贷,在“采船灯”中扮演“船梢公”,演的滑稽可爱,惟妙惟肖。
八九年,父母省吃俭用,跟亲朋转借,东抨西凑,盖起了自家的砖瓦房。那时家里养了母猪,经济有了来源,父母日夜操劳,慢慢地还清了债务,日子逐渐好转。可天有不测风云,我的意外致残,使得稍得喘息的家如遭霜打雪封,一落千丈。父母带着我四处求医,做针灸,做气功,服中药,邮购药丸,带着病历、X光片寻访求治。伤残九年后,父亲还带着我前往江西医治。最终,吝啬的命运还是不肯把自理的能力归还于我。父亲的肩膀成了儿的双脚,每天我得父亲抱进抱出,穿衣洗漱,大事小事全得家人照料。田间地头,家里家外,体力上和精神上的压力,让父母倍受煎熬,自那以后,不管是平时,还是醉酒时,再也听不见父亲哼哼山歌了。父母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妹妹身上,父亲对妹妹更是疼爱,妹妹喜欢吃龙眼,那干的龙眼三、五两也没几个,又贵,一向节俭的父亲却舍得买,只要是妹妹要的,他都百依百顺。
2000年初,为宏扬地方文化,出版发行了大批“客家山歌剧”的音像制品,一时间,街头巷尾乡音潺潺,山歌悠扬。中老年人为之入迷,赶集时,驻足在音像店聆听欣赏,忘了归去;在农家,要是哪家放映了,厅里门前,人头簇动,有些大伯大婶,肩上扛着锄头,或是挑着畚箕,止步听的入情入剧,连下地干活都舍弃了。
对山歌一向忠爱的父亲按捺不住了,从姐姐家拿来了VCD机,可不知怎地,VCD机和电视连接后无法放映,父亲只好去邻居家观看了。
那年国庆节,父亲用卖猪积攒下来的钱,加上姐姐给的一部分,电视、VCD一并买过了新的。这下父亲可高兴了,买了许多山歌碟片,农闲雨天放映观赏。要是邻居来了,拿出自家酿的米酒,一边小酌,一边观赏,也算安逸悠闲。好景不长,2006年深秋,父亲患上绝症,被病魔一点一点地吞噬,饱尝折磨和摧残,在次年峭寒的早春,带着不舍和牵挂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父亲一生忠厚老实,乐于助人,逝世后,邻里乡亲都感到惋惜;父亲一生勤俭节约,去墟场当值赶集也时常穿着有补丁的衣服。那几年,姐姐来家时常会捎些好酒好烟,父亲舍不得喝舍不得抽,好酒留着藏着,农忙请邻居帮忙收种时,拿出来大家分享,抑或亲戚朋友来了,拿出来招待客人。好烟则拿到店里兑换,换成廉价的烟,换成香皂洗衣粉、酱油味精等日常用品,以减轻家里开支;父亲一生更是艰辛凄苦,早年家贫,日子过的坚难清苦。中年,独子致残,家境声望落败,诉不尽的心酸委屈。老年,别人家红火热闹,儿孙成群,乐享天伦。自己家却冷清落寞,终日服侍守候着一个“残废”,留下几多哀戚,几多遗憾。
而今,姐姐姐夫把我、母亲和妹妹一家三口接到了县城跟前,住进了自家的新房,虽没有豪华高档的装修,没有名贵时尚的家具家电,但比起乡下老家的砖瓦房已是好上几倍,雪白细腻的墙壁,光滑透亮的地板,楼上楼下,宽敞明亮,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各种各样家居用品用具,应有尽有。厅堂正中“吉祥如意”的仿红木大牌匾,金碧辉煌,下端悬挂着火红的“中国结”,倍显温馨喜庆。壁挂平板液晶彩电,放映碟片,图象清晰,音频逼真;而今,妹妹正在就读,我用轮椅已能自己上下床,还能自己开关电视,放映碟片。要是父亲还健在那该多好啊!看到这一切,他该多高兴,多欢喜啊!!
清晰地记得父亲最后听的一首山歌是《人人都是爷娘生》,放入碟片,嘹亮饱满的乡音山歌,顷刻间在厅堂里飘荡缠绕,那朴实精炼的山歌词观之让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灯子唔(不)点火矛(没)光,道理不讲么(不)分相,
生男养女爷娘苦,孝敬爷娘理应当。
十月怀胎驼的慌,手哩脚软面色黄,
分娩时节娘甘苦,疾(疼)得嫒哩(娘亲)喊天皇,
一朝落地娘欢喜,哥哥宝宝声连连, 被子抱了还怕冻,日日夜夜勒胸前。
爷娘恩情比水长,出世就食娘血浆,
半升筒子抱到大,肥了孩子细了娘,
热天到了辛苦娘,一夜拨扇到天光,
又怕子女蚊子叼,又怕子女会着凉。
寒冬腊月更苦娘,屎尿屙了一铺床,
半夜起来换被席,冻到脚下冷呀上,
有疾有病急爷娘,夜里睁眼到天光,
行上行下寻医师,矛(没)钱借下又借上。
九打凳蹬十喊爷,茫学走路先学爬,
手勒肩背背带牵,口口饭菜爷娘扒(喂),
吓劳吓肉挂心肠,惊怕搞水跌落塘,
又怕搞火烧疾脚,又怕搞刀手割伤。
为了子女身健康,点点心血养儿郎,
好肉好菜子女尝,宁愿自己食粥汤,
送子送女入学堂,花了几多钱和粮,
省吃省用为读书,再多苦难自己当。
子大又要讨新娘,总怕讨个歪布娘(女子),
睽睽喝喝做面目,爷娘肚里好心伤,
人人都是爷娘生,人人都要做爷娘,
人生个个都会老,唔(不)敢虐待老爷娘。
有钱本分敬爷娘,矛(没)钱言语胜参汤,
有钱矛(没)钱常问好,爷娘肚里就极凉,
保佑爷娘寿年长,带子带孙入学堂,
家有老人来撑福,荣华富贵万年长。
父啊!您是儿的肩膀,为儿撑起一片天。年轮翻转,春夏交替,该儿做您肩膀时,儿却秋木凋残,如陷囵圉,祸及家境,累您身心。就您谢世西去,儿也无能为您终守送灵,无能给您敬香叩首,没能啊!
来生----但愿有来生,儿将做您坚实挺拔的肩膀,给您依凭,给您依靠,为您当担,为您守候。
父啊!放响您熟悉喜爱的乡音山歌,带上不孝儿的谦意和愧疚,穿越时空,穿越三界,飘荡到您的耳畔,抚平您内心的憾与哀,以慰您在天之灵。 看看 来看看说的是什么 很认真滴看完了正文
以山歌为主线用平实的写法描写出博大的父爱以及作者对亲人的情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感人至深,值得一读! 有意思! 一个自立自强的残疾人,能用电脑打出这些文字来,难能可贵。 生离死别,是人生真正的悲伤,作者的父亲,经历了苦难的童年,拼搏的青年,节俭的中年,悲哀的晚年。人说父爱如山,看得出在作者笔下,父既爱如山,父爱亦如水,父亲撑起了家庭的一片天。可悲哀的:不仅待孝亲不在,而且父亲走后,自己连自食其力的能力都成问题,父亲走得并不安心,身后事,难放下,心中的“憾与哀”何时能得于抚慰?
欣慰的是作者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并有一颗感恩的心。 作者具有很不错的写作水平,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字功底。以细腻的笔触,平实的描写,淡淡的文字铺就了浓浓的情感。《山歌悠悠》读后催人泪下,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楼主有心了!值得赞扬 能见见这样残疾人吧
个人觉得很感动
现在社会的正能量呀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