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广东客家寄给迁川家人的信件
字禀大嫂张老大人尊前:
嫂自辛酉年母子四人在家起身往川,倏忽壹拾伍载矣。嫂居西蜀,弟在梓里,暌违两地,天各一方。奈云山漂渺,关山难越,音问难通。又不得同堂面晤,无时不致念也。自初年间,幸接音信壹纸,始知所寓有方,虽未获亲临致询,殊可以稍慰也。
再侄成长,自甲子年起身进川,至今壹拾余载矣,迨后未有音信。虽未知嫂合家老幼,指日增荣。谅在川中,福祉亨嘉,不卜可知。叔侄朝夕眷念,无日不挂彩于怀也。
再者侄今在川,若果是仁里之邦,俗厚风淳;肥饶之地,衣食丰足。千祈侄修音回来,待叔侄兄弟商议裁叠,一同搬家进川,得以聚首同堂,笑言相接,克成乐事也。如川中不过暂时安身,非久计之所,亦望侄顺寄一音回来,庶免在原乡者,思川之念也。
若问叔在家中之事,人口托天,眷顾均叨,安宁之庆,家业如常,无烦侄远虑也。再者家乡连年饥馑,谷价腾高,人人困苦,度活难周。老者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不胜数矣。现今日下谷价每石价钱捌佰余。
今因标奇邹舅爷进川,特修一音顺寄,见字如面晤也。笔不尽宣。再长兄并嫂坟墓历年祭祀,无烦挂虑。
肃此
上
大嫂张老大人尊前暨列侄等均览
夫弟 温紫彩 字
侄 温初顺
温初升 同禀
注:这是广东长乐县玉磨里温姓16世张妣随同三子于乾隆辛酉年(乾隆六年,1741年)入川十五年后,在老家的温紫彩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托邹标奇(温姓的表亲)带入川的一封信,信中叙述了广东客家入川的前后情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张妣上川后,当时还居住在江津等地。清乾隆末年,已迁犍为县紫云乡龙君坝七大房分家重新抄谱时,将此书信收入家谱,现随谱珍藏于益善公大房家中。此《字禀》已保存在四川省客家人研究中心资料库内。辛酉年即乾隆六年(1741),甲子年为辛酉后三年(1744)。(资料由客家风情网温涛提供 来源:客家风情网) 家书 家书抵万金。。。 文言文,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读书人啊 好东东 情真意切 LZ打字好辛苦哦。。。值得表扬 现在的日子好多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