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孩子做“中等生”
让孩子成为“第一名”、“优等生”,这几乎是所有中国家庭的期待,但相关调查却显示,过去20多年间的“高考状元”们,踏上工作岗位之后不乏成绩平平者;而那些众所公认的精英人士,小时候往往只是家长和老师们眼中的“中等生”甚至“差生”。面对这样的落差,结合自己的育儿理念,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社会学博士方刚提出“养儿就做中等生”和“宠爱教育”的教育理念:“一直以来,市场上流行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倡的都是‘优等生’教育,这不仅约束了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也让大多数家长倍感压力,似乎没把孩子培养成‘优等生’,这个家长就不合格一样。给孩子做‘中等生’的自由,不仅解放了孩子,也是家长们的自我解放。”“中等生”具备优秀品质
方刚教授说,从现实来看,大多数孩子注定了都只能是“中等生”,那么怎么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这个群体,就是个很严肃的课题。但一直以来,我们社会流行的都是“优等生”的教育模式,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种等级偏见,因为我们通常是以学习成绩来做这样的划分。但是,学习成绩中等,这个孩子就一定是“中等”的吗?孩子的思考能力、创造力、人格整体素质,又该如何划分等级呢?当我们哀叹中国没有产生世界级的顶尖人才的时候,是否反思过,将学生按等级划分的教育体制,在这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其实,很多中等生保持了孩子的天性,思想自由,有潜在的优秀品质。这是为人父母和为人师者都应该正视和珍惜的东西。
孩子快乐、有梦想才成功减特效肥网
对于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家庭教育,方刚教授认为,真正的“成功”,是一个人自由、快乐、有理想有梦想,积极进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有很好的人格素质。如果家长这样定位培养目标,就算孩子不是优等生,他未来的人生也不会太差。毕竟我们培养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当然,让孩子快乐也不是纵容他整天无所事事,而是尊重孩子的快乐天性,尊重孩子的欲求,平等对待和理解他们,给他们充分的爱和心理上的支持。
家长在“纠结”中前行
方刚教授说,他也送自己的儿子去上美术班、英语班、奥数班,美术和英语他自己非常喜欢,假期的时候都主动要求去上,但儿子不喜欢奥数,他就同意儿子不上了。
如今有最“疯狂”的家长,从孩子一年级时就在外面上课外班,周末两天排得满满的。孩子用于课外班的精力,远远大于小学里的正规教育。
有的妈妈甚至辞职,专门陪孩子上各种课外班,她们会把课上讲的所有奥数题都做一遍,再辅导孩子,家长们甚至成立了一个小的聚会,每周在一起切磋那些课外班上的难题、怪题。自己的孩子没有面临小升初问题的家长,可能会不理解这样的父母,或责怪他们给孩子压力过大,但是,当你面对“小升初”时,就会深刻地理解他们。有错的不是父母,而是我们的教育。
方刚教授说,在现行的体制当中,家长能所的,就是尽可能让孩子快乐一些,而只要满足于“中等生”和“中等学校”,这样的快乐其实是不难获得的。很多中国家长是既想督促孩子取得好成绩,又很明白这样做给孩子带来的压力,他们就是在这样“纠结”的过程中前行的。
本文来自: 凹丫丫(www.oyaya.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bsdhl.com/fmxt/onews.asp?id=419 绝不允许做差等生 让孩子投其所好~~~ 我忘记自己是中等还是差等生 这样的孩子是最聪明的。
一般这样子的小孩都是头脑好用的。
而且以后混得好的往往是中等生。
页:
[1]